无论形式是否丰富,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都不能过于贫瘠。事实上,很多时候看起来是百花齐放,其实又何尝不是千篇一律的堆叠。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可以被批评,也可以去批评。越长大越发现,被批评可以,去批评其实太难了。轻了不治事,重了还会起不好的作用。
不知道从何时起,不再喜欢看春晚的小品、相声。绝不是小品、相声不搞笑,主要是内容太过于虚浮。一堆人很使劲地拼命搞笑,主题不可为不正能量,梗不可为不多,却总是觉得缺乏生命力。
如今能看到的作品,不管是相声、小品,还是影视作品,又或者是什么娱乐节目,主打一个不接地气。不管是人物,还是事件,普通人很难在生活中找到个中映照的地方。人物没有根,立不住。事件没有根,记不住。
反观那些流传百代的经典,除了普世价值以外,多数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更多的是充满了讽刺和暗喻。大抵也只有这样的讽刺和暗喻,才能让人在文学作品中体会到深深的共鸣。
近代的鲁迅,清代的蒲松龄,还有更早的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庵,那些作品像一把把刻刀,在那个时代都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即便现在读起来,都让人觉得若有所思,充胀着力量,仿佛要某种不平去战斗一样。
而当代的人呢?好像只会浓艳媚骨,好像只敢卑躬屈膝。没了风骨,谈何文人,何谈作品。
如果论歌功颂德,根本用不着乡野村妇,轮也轮不上。光是站在光里的人都用不完。如果丢掉了讽刺和暗喻,沉寂于乡野的文学爱好者就不要搞什么文学爱好了。光玩“春花秋月何时了”,倒不如不玩得好。
不是故意要说谁。好端端一个文章,往简书里一发,一不小心就会被提醒“锁”。有什么好锁的?锁之前能不能看一眼?设置个机器人,机械性地对某些字词进行监控,说锁就锁,那只能暴露出管理的低能和粗暴。
明明一个不错的文章,多少有那么一点批评的意思,更多的是意见和建议。就这就不让说,说锁就锁了,那怎么还会是一个好的作品平台呢?
还是那句话,看起来好像是百花齐放,其实不过是一朵一朵有一朵,毫无生机可言。长此以往下去,简书也只能是越来越丢掉创立时的初衷。没了根基,就丢了生命力,未来如何,可想而知。
如果只是一味地粗制滥造,没有灵魂地复制粘贴,即使字数再多,即使作品再多,也只是充数而已。有几个能看的?有几个能流传的?
怕是那些锁起来的,倒是还有几篇或许会有点营养吧。
我们都好自为之好了。毕竟,丢掉了讽刺和暗喻,文学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力,平台又何来生命可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