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我们做了几十年的事情了。每个读到大学的人,光是课本至少也读了几千本。按这个经验值,我们必须都是妥妥的读书行家呢!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一起来看看这些有关读书的常见抱怨:
充满期待地买了很多书,却总是没空看。
许多书看了几页后就被弃之高阁了。
好容易找时间认真看完了一本,却感觉啥也没记住。
很努力做了很多读书笔记,然并卵,生活照旧。
如果以上几条全中,那我们应该一起静下心来,聊聊“读书方法”这个话题了。
《好好学习》| 总没空读书?也许是读书方法不对我们时不时听说,很多牛人每天只需要花一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书。而且既总结出了清晰的读书笔记,还借此不断自我提升,着实让人羡慕。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咋就能那么大呢?
最近有幸看了两本书,就“怎么更有效地读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本是保罗·R.席列的《高倍速阅读法》,另一本是成甲的《好好学习》。
现在把自己的总结和感悟总结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 读书的“积极主动”法则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第一个习惯便是“积极主动”。我一直自诩是个积极主动的人。
积极地买畅销书,积极找时间读书,而且积极做笔记。
现在看来,这些行为“积极”有余,但 “主动” 不足。
就那么打开一本书,拿出一支笔,逐字逐句认真地读着。思路被作者拎着走,看似勤奋,实则和摊在沙发上看电视剧也没啥区别。
很少考虑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到的每个句子和段落能否有所收获。
而高手的阅读则处处呈现出主动的特质。时刻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让书为读书人服务。
《好好学习》| 总没空读书?也许是读书方法不对1)主动选择阅读主题和书单
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读什么主题的书,筛选适合自己的书单,一步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主动决定读书重点和节奏
书一定要读完么?答案是:不一定。
既然书是为人服务的,那通过一本书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已经足够了。为读完而读完并无意义。
至于快慢,如唱歌一般,节奏感很重要。在自己熟悉的、不重要的段落尽可能快起来;而重要概念和符合自己读书目标的段落让自己慢下来。
3) 让书的内容变成自己的
读书的意义在于: 提升知识结构、促进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仅是作者的观点。
而只有让观点和知识和自己产生连接,才能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2. 读书中的“断舍离”
在这个买买买的十一月,每个人都一边收着快递一边断舍离。
这正是对机会成本最好的诠释。房价那么贵,有限的空间被不想要的东西占满后,就装不下真正喜欢的东西了。
同样的道理在读书上也适用。时间用来看了不适合的书,就没空看自己真正需要的书了。
《好好学习》| 总没空读书?也许是读书方法不对断——果断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书,不纠结。
不要因为花了钱买书,就逼着自己必须看完。这跟明知渣男却因为付出了时间而不肯分手一个道理。
舍——舍弃不需要的段落和章节,大胆做出选择。
跟多年上学养成的读书习惯说再见。扔掉手里的那支笔,收起划线的手指头。放大自己的视野,大胆地跳过不需要的部分。
不要试图记住和理解书中每一句话,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更快地读完一本书,找出对自己重要的部分再多加钻研,才是更有效率的方式。
离——远离知识囤积焦虑,不纠结。
物资丰富后,我们得了选择恐惧症。知识爆炸后,我们患了知识囤积癖。
带着稀缺基因的我们,总是被自己的本能牵着鼻子走。
时刻调用我们的理性思考,才能打败无处不在的随波逐流。
建立好自己的知识体系,设定自己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并严格执行。
3. 行动起来
每次读完书,收获和激情会在一觉的时间里,消失地无影无踪。
成甲在《好好学习》一书中讲到了他对知识的理解,即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真是很棒的定义呢!对啊,唯有行动才能促成改变。
行动就像是一座桥,搭建在过去的你和未来的你之间。不走过去,就只能故步自封。
于是,我决定以后读完书都要写行为改变列表,并通过手账的方式进行记录和自我对照。
如下手账就是我在读完《高倍速阅读法》后写下的行动列表。
(在这儿给萌薇的手账课打Call,学完后手账的简洁度瞬间提升。)
《好好学习》| 总没空读书?也许是读书方法不对 《好好学习》| 总没空读书?也许是读书方法不对就像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也不可能变成我们未曾试图变成的样子。
最后,附上文中提到的两本书的手账版笔记,供大家参考。
《好好学习》| 总没空读书?也许是读书方法不对 《好好学习》| 总没空读书?也许是读书方法不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