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余晖洒在匆忙的身影上,我一边加快步伐,一边聆听着“知行小酒馆”播客中那期《与陈行甲聊聊辞官做公益的这七年》。空气中仿佛弥漫着陈行甲新书《别离歌》的墨香,那是他对公益活动深沉思考和踏实足迹的记录。提及那位因白血病而仅仅活了七年的阿亮,陈行甲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我记录这一切的目的,是希望为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立传。”这句话击中了我,宛如晴天霹雳,瞬间驱散了我在写作路上的自我质疑和迷茫。
我领悟到,写作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清晰轮廓。每当笔触触及纸面,我都在自己的经历、情感和思维深处探险,挖掘自己的长处与短板,从而勇敢地面对自我,追求改变。正如我之前的作品《运动,我的治愈良药》,最初只是随意的记录,而在第二次修订时,我更加明确了运动的好处,不仅作为对友人的分享,也成为自我激励的鞭笞。若非这两篇文章的存在,我那刚刚起步的快走或许早已夭折。然而,既然文字已经铭刻,我就得将行动与思想合一,否则文字的力量将荡然无存。
安妮·弗兰克,那个在纳粹铁蹄下躲藏于阁楼的犹太少女,她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坚持写日记,记录着她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这些文字后来编纂成《安妮日记》,成为二战时期犹太人苦难的生动见证。她的笔触不仅记录了她的岁月,还流露出对自由和和平的向往,彰显了她的坚韧与勇气。我相信,如果不是因为写作,她可能无法存活下来,更不必说让《安妮日记》得以出版。正是通过写作,我们得以改变自我,重获新生。
写作,也是情绪释放和疗愈的途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困难,如果长时间积压心中,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而写作,就是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化为文字的过程。通过文字,我们可以倾诉内心的痛苦、焦虑和愤怒,实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我仍然记得写下《宠物之殇》时的心痛,当我揭开伤疤,回忆起那只不幸溺亡的小猫咪,虽然书写时心如刀割,但完成后,我发现长久以来的伤痛已然痊愈。
作家阎连科曾坦言:“我写作是为了排解人到中年之后,日益增长的忧虑与恐惧。”他因父亲逝世的悲痛,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这促使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日光流年》,通过讲述一个人与死亡抗争的故事,来对抗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原来,生活中的诸多片段,一旦转化为写作的素材,就能成为将创伤转化为动力的宝贵资源。
写作,更是个人能力的放大镜。青年作家蓑依在《写作的方法》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有人在知乎上提问:如果要从众多候选人中选择一个职位的最佳人选,你会选择谁?最高赞的回答是:“雇佣那位写作最出色的人。”在职场上,出色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强大的优势,它能让个人脱颖而出。市场营销人员通过撰写高质量的推广文案吸引了更多客户,技术人员通过编写技术博客或书籍提高了知名度并获得了更多职业机会。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写作让我们实现了曾经难以想象的成就。以Papi酱为例,她在自媒体上发布幽默诙谐的短视频内容,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吸引了数千万粉丝。她不仅获得了广告合作和品牌代言的机会,还推出了自己的综艺节目和电影,完成了从自媒体人到娱乐圈明星的华丽转变。
为什么要写作?这个问题就像“你为什么会爱”一样永恒而复杂。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尽相同,但只要我们持续书写,就一定能从中找到欢乐与幸福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