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否试过早上6点闹钟响了,睡眼惺忪,但还是要睁大眼睛爬起来打卡,看书?
你是否觉得很困,很累,想回去继续睡,但为了提升自己,又不得不继续看书?
或者,你是否曾经看一本生涩难懂的书,不想看,却又逼着自己看下去?
你是否曾经被危机感驱使着,挣扎前进?
如果你出现过这些情况,那么我要告诉你一个坏消息。
你很可能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想要成长。
也许你只是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那些成长之后的收获。而不是成长本身。
最好的情况,不是一路都又苦又累,等到收获的那一刻,才突然感觉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而是在你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每一处,你都感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是一项稀缺的能力。《刻意练习》书中说过,想要有提高就一定要走出舒适区,迈入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学习区。成长的时候需要刻意。成长之后需要重复来加以巩固。这需要大量有针对性的重复训练。这个过程一定是枯燥的。即使你喜欢画画,让你每天盯着鸡蛋画几十幅画,连续画几年,你也很容易厌倦。因为你的大脑会告诉你:这是重复无意义的工作。
理解这些,你对成长的枯燥有了心理准备,才不容易轻易放弃。
但最棒的情况一定是:工作本身就能让你觉得快乐。即使是机械的重复,你也能从中找到乐趣。这不是简单的乐观可以概括的,它包含耐心,但高于耐心。如果做任何事都能做到,那么任何技能的锤炼就都只是时间问题了。
懒人和勤快人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取快乐的能力
如果能在学习工作中获取快乐,你会很自然地爱上学习,爱上工作。
被动的坚持一定不如主动的喜爱。一种是环境逼着我一定要做,不得不做,另一种是我想做!二者的积极性完全不一样。坚持一定会有限度,需要其他的辅助手段才能长期维持。但喜爱完全不需要。你做那件事的时候,你会全神贯注,感觉不到时间流逝,进入“心流”的状态。长此以往,收获成果是很自然的事情。
2
怎么做到在学习工作中找到快乐呢?
李笑来老师说过,不需要坚持的方法是:赋予这件事重大意义,同时让自己想象不做的恶劣后果。
这必须是你自己相信的重大意义。比如能让亲人的生活变得更好,这就很实际。
要是你告诉自己:我要是不努力提高,世界就会毁灭。估计你自己都不会信,这也就自然没有效果了。最简单的,你可以告诉自己:如果我不努力提高,我以后就没有很高的收入,买不起房子,我的伴侣会看不起我,丈母娘会拆散我们,因为我买不起房,我不得不和心爱的人分手,去相亲,但别人也看不上我,因为我没房——这样一想就具体多了。
而且你需要不断重复,让它刻在脑子里,进入你的潜意识,让自己很自然地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这样才能有效。如果需要调用理智,那么你的理智会发现这是虚的,是你自己告诉自己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这是在观念层面。
3
做好了观念的准备之后,还有一些辅助的具体措施。
最重要的是:学会犒赏自己。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你不喜欢做家务,父母说,完成家务就奖1块钱,你屁颠屁颠就去了,还很开心。
老板说完成工作有奖金,你也会更积极地去完成工作。
这些都是外部奖励的例子。
我们可以学习这些:比如在自己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之后,给自己一点奖励。这个奖励一定要自己能控制——你不可能拿别人的东西来犒劳自己。而且一定要是自己真心喜欢的,才会有效果。比如平时不舍得吃的东西,拿来犒劳自己就一定有效果。
4
如果暂时做不到,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把想做的事情变成习惯。
像很多打卡群,就是用外部的力量来监督自己。比如早起打卡,也许你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早起,只是想要有更多空余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你就是想做到早起,那外界的监督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外界的监督能帮助我们形成习惯,把这件事(如早起)变成很自然的事情。
就像你不一定喜欢刷牙,但你会很自然地每天刷牙,甚至会觉得不刷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你已经养成了习惯。
你不会因为做这件事而感到快乐,但也不会感到不快,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
这是中间的境界。如果暂时无法对工作提起兴趣,可退而求其次,把它变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而且,当你做到之后,你对这件事的观感会发生改变!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认知失调”。简单地说就是言行不一,认知和行为不一致。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状态,就像自己和自己打架。我们每个人都会极力避免这种状态,方法有两种:
1.改变行为
2.改变认知。
以刷牙为例。也许我们小时候不喜欢刷牙,但形成习惯之后,就没有不喜欢了。也许一开始是被父母逼迫着养成习惯,但我们不能一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对吧?既然没办法改变,即使不能让自己喜欢上刷牙,那也至少让自己不讨厌刷牙。不然整天自相矛盾,就像精神分裂一样,多痛苦啊。
也许,这也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另一层意思。干久了,自然就爱上了。
5
总结:
1.从学习和工作中获得快乐,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和工作。
2.观念上,给自己要做的事情赋予重大意义。
3.行动上,学会犒劳自己。
4.退而求其次,把要做的事变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形成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