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受害者牢笼中,牢笼中的三个角色,拯救者,迫害者,受害者,没有一个感觉好的,我们陷入了头脑的情绪化思考。
拯救者:分析为什么会进入这个关系,是不是我原生家庭发生了什么,为自己找解决方案,总结自己犯了什么错。
受害者:觉得自己之所以这么受苦,是因为外面有一个坏人,觉得自己很渺小,被欺负,喜欢抱怨。
迫害者,拯救无力的时候,就会想再严格一点就好了,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严厉就是处于迫害者的角色。
在生活中陷入问题情境,就陷入了受害者牢笼。
不管我们想的是什么,不管处于哪一个角色,有一个共同的点,我们都在受苦,情绪化的思考,一点都不会少。
只有当我们要能够认出不管是拯救者,迫害者,还是受害者,没有一个人说的是真的,只是想要让你把注意力带着走。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陷入其受害者牢笼,就是不被迷惑。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对孩子发火,发完火又愧疚,而在工作中,在外面是老好人。我也是这样超级的讨好者,很多不舒服会压抑下去,直到压抑不住了,就会让愤怒像乱马一样踢人。尤其是看起来弱小,比较安全的孩子身上 。
是什么让我们抑制不住的发脾气?是什么让我们想要说教孩子呢?
其实孩子的表现只是一扇窗,是一个机会,并不是坏的。只是因为孩子的表现让我内在有一个不好的感觉。
而我们学习情绪长大,就是对自己的不舒服负责。
可以去留意,孩子这样的表现不是最好的,不受欢迎,看到孩子这样就有一些担忧,害怕。
刚开始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在面对自己的不够好上,心力不足。,知道和做到有很大的距离。
怎么才能面对不舒服,需要持续的觉察练习。
忍不住发脾气,只是内在有一个我不够好的感觉发生了,我们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不舒服的感觉上。
有些小伙伴可能觉察到了,还是处理不了自己的情绪怎么办呢?
如何处理内在不舒服的感觉,是需要专业训练,前期需要老师带领。来工作坊体验,一对一咨询,在老师的陪伴下练习,是最好的帮助处理不舒服的方式。
带着害怕去感受自己的心,很多时候我们不敢面对下面不够好的感觉。
我的内在有一个部分觉得不够好,自动化的反应是要把我的不够好藏起来。
如果想要让自己和别人打交道不那么痛苦,不是去分析,逃避,而是去看到,我很害怕被人看见自己的不够好。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留意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强化了这个体验,这个时候,小时候生命故事会展现出来,重新去体验那个身体的感觉。,让那些身体的记忆复苏。
可能刚开始一边有躯体反应 ,一边有很多的想法 ,念头。因为我们还是内在情绪上的宝宝,情绪没有长大,没办法自己走过程。
这个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些资源,工作坊,成长小组,一对一个案咨询,可以支持自己往前走。
只要我们方向是对的,让自己情绪长大,走在正确的道上。
还有人提问,为什么自己很容易受外面的人影响?
我们很容易受外面的人影响,是因为对于自己是谁,是透过外面的评价,在我们7岁以前就失去掉了自己的心。
脆弱包裹我们的本质,从小我们就和自己脆弱的身体,脆弱的感觉认同。
觉得自己弱小,不够好。7岁以后没有新鲜事,都是这个伤痛创造出来的故事,现在我们做的是把心找回来,再一次连接自己的脆弱。
如何知道那些信念不是真的,不是输入正确的理念,是去体验。先进入那个痛,感受那个痛。
信念本来没那么可怕,是加在上面的评论,让我们看起来很可怕。
所以遇到问题,不是先入为主,不是合理化,隔离,而是去感受一下。感觉一下它到底是什么?重新体验到有着无限天赋,本质的存在。
记得我们在工作坊演绎受害者牢笼,我扮演角色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就是对方的想法,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起反应模式,而每一个角色都会受苦,受害者感受到了痛,离牢笼出口最近,但并没有沉入感受这个痛。
拯救者离牢笼出口最远,因为他还在找办法解决问题,以为外面有人可以拯救自己。
迫害者感受到了不舒服,但是在对不舒服起反应,像个严厉的教练,把所有的原因归于自己不够努力。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习惯于扮演拯救者和迫害者的角色,很害怕孩子表现不好,害怕孩子受苦,不断的拯救孩子,而这个时候孩子就只能处于受害者的角色,受害者是很弱小,没有力量的,过于拯救孩子的父母,也许做妈妈做得尽职尽责,可是孩子的力量却出不来,没办法自己做选择,没办法自己承担责任。
迫害者角色的父母对孩子很严厉,以为只要对孩子严格,孩子就会变好,而在迫害者的父母面前,孩子所有做的就是逃避,退缩。
有些孩子不去上学,早上不起来,就是特意晚上不睡觉,白天睡觉,可以逃避父母的指责,说教。
所以不管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刺激和挑战,首先意识到自己处于什么角色,不断的觉察自己的行为是处于什么角色,然后发现三个角色不停的更换,不停的受苦,然后意识到,自己的下面有一个不够好,失败,心碎的痛,让自己暂停下来,直接去感受这个感觉,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感觉上,放松的感受它,让这个感觉有机会消融,释放。同时也在收回自己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