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人物简介: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硖石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诗人、散文家、新月社成员。
一、梦回康桥
说起徐志摩,大概印象最深的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吧,“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高中学的这首诗,总是会不经意间朗读起来,可那时候我只知道是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康桥上吟作,只知道与林徽因相关,却不知这其中的深意。
想象自己站在康桥之上——乍眼看去,眼前浮现出“河畔的金柳”、 “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以及那“康河里的柔波”。徐志摩正缓缓走向康桥,只见他若有所思,仿佛在诉说那康桥往事,能听到他细声慢语的说道 “别了,康桥;别了,那惊艳于三生石上的绝代佳人”。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朝花夕拾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1897年1月某日的硖石小镇,徐府可谓是门庭若市。志摩正对着花样繁多的盘中之物,不知取舍(抓周习俗)。门外进来一位看似修行颇深的清瘦和尚,和尚抚摸小志摩的头便道“此子系麒麟再生,将来必成大器”。此话一出,满座欣喜。
命运早早就安排好了一切,每个人都在赶赴这尘世之约。
徐志摩从小便聪慧过人,加之父亲徐申如的支持。4岁入家塾开蒙,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14岁入杭州府中求学,19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之后辗转于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等学府。
徐志摩与张幼仪三、误我秦楼约
在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的那几年,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第一个女子——张幼仪,他是她眼中的“俊俏郎君”,而她却是他眼中的“乡下土包子”。
张幼仪并非那么不堪,名门闺秀且门当户对,在旁人眼中二人可谓郎才女貌。徐志摩也知张幼仪是那姣好女子,孝顺父母,毫无怨恨。
可偏偏徐志摩不喜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渴望自由的恋爱,他只怨她误了秦楼之约(当初慢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秋景》·王安石)。只因此,最终二人连相敬如宾都没有做到。他知她不是自己的佳人,而她却等待着日久生情回头看她。
再几年,他海外留学。张幼仪也只得在家照顾幼子,侍奉公婆。
林徽因四、康桥之恋
缘分当真奇妙,谁也不知命运会牵向何处,也不知会与哪个人相遇。1920年秋,徐志摩前往伦敦,只为寻找他的灵魂知己——罗素。可偏偏命运使然,罗素已前往中国讲学,经狄更生介绍,徐志摩入剑桥学习。却不知,他的这一决定使他终遇那梦中佳人。
林长民携爱女林徽因于剑桥讲学,机缘巧合下与徐志摩一见如故、成为挚友。一个午后,林徽因不经意的一个身影便让志摩中下情根,自此徐志摩便时常前往林长民住处,只为识得那佳人一笑。二八年华的林徽因是人间四月天,是那梦中的白莲。他们于康桥之上畅文学、谈人生。
林徽因是难得清醒的女子,素手兰心,内心虽生爱慕之心,却也彷徨不安。她曾写道“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想象”。她不会轻易让自己沉迷,自是有情却也过于聪慧。尽管二八年华,却知他有妻儿而不愿陷入那两难境地。
就在徐志摩想与张幼仪斩断情缘之时,张幼仪远渡重洋、只身前来,而这一来也冥冥中注定他与林徽因的缘分终尽。当徐志摩与张幼仪签订离婚书之后,他来寻林徽因,却得知她已然回国,而林徽因也知道她命中的归宿应是梁思成(梁启超儿子)。
原来她只是他人生中一场美丽的意外,徐志摩后留下的那句“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这句话也暗含“忘记自己也不能忘记你”之意。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看似命运安排,实则多少无奈。
徐志摩与张爱玲五、一往情深
再几年,他回国后辗转于各大文坛,任教于各大高校。
那些开在民国岁月中的女子,各有千秋,有你喜爱的,也有你不喜爱的。
在一次舞会上,失魂落魄的他巧遇美艳如花的她,只一眼他们便被对方所吸引。一个是刚刚离婚的徐志摩,一个是在婚姻中不得幸的人妻陆小曼。
众人的谩骂下,他们结合了,纵使陆小曼流掉腹中胎儿致使终生不育也未曾使她后悔。她爱的炽热,那炽热之火烧便了民国的大街小巷,而他们便在这场诋毁谩骂的大火中缔结姻缘。恩师梁启超是他们的证婚人,却也说下“……祝你们都是最后一次结婚!”。
婚后二人回到了硖石小镇,纵使公婆不顺,二人也过得琴瑟和鸣,他们度过了最美好的几个月。可偏偏那个世道不让你有片刻的安稳,战火不断的乱世,他们不得已迁往上海。
陆小曼本就是那骨子里不安分的女子,灯火通明的上海滩是她的舞台,可多日的跋涉使本就体弱多病的她疾病缠身,只有舞台才能使她片刻清醒。徐志摩陪着她,他愿迁就她,纵使后来亦忍让她与翁瑞午同榻吸食鸦片,他知道只有那一刻,她才会寻得舒适。
可日子长了,二人之间便生隔阂。他劝她回到往日芳华,而她依旧做着她庭院里的公主。家庭的大量开支使得徐志摩不得已前往北京教书挣钱,他当然想小曼同去,可陆小曼离不开她的王国。北京的日子,徐志摩很是思念小曼,时常书信已寄相思之愁。
康桥六、再别康桥
徐志摩终回到上海,面对他的仍是陆小曼的“醉生梦死”。他启程游历海外,经印度、日本、美英等地。途经伦敦,就在以往的康桥之上,留下那篇《再别康桥》。
话已到这,我们的思绪是否又回到这座桥上,现在想来这篇诗是否已有不同于初识的理解。
当我们身临其境之后,是否更能感受志摩当时的心情。那招摇的水草依旧在诉说着过往种种,过尽千帆之后,爱人仍在,他的爱亦没有减少。对陆小曼,他依旧爱的狂热;对林徽因,他的爱亦留存心底。
作为看客的你,此时的心情又是如何,屏幕前的我内心已然泛起波澜。我们欣赏他的才情与浪漫,说不上真的懂他,但此刻我却想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词,虽不应景但却说出此刻心情。
故事,我也只想写到这里了。
作为一名看客,他的半生姻缘我们似乎已然了解。天妒英才,他的结局并不完美。但我不想写出结尾,他的诗歌依旧被人传颂,他的才情仍活在每位看客心中,命运可能就是这么安排的。徐志摩遇难的那座小山我也曾不只一次的爬过(徐志摩于济南党家庄附近山崖坠机遇难),每每想来,或许徐志摩无法承担这世间爱恨种种吧,我们当知尊贵的生命不在于长短。
“他此生纵是简短如命,却远胜过寻常人几生几世。”
自此我并没有写徐志摩死后,陆小曼是如何过活的。
是依旧活在那烟雾缭绕的王国,还是改头换面、追思痛疾呢?
希望各位看客自己去寻找答案。
前述中出现的那些民国女子,每一位寻其一生都是那样的“精彩”。(别急,我将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一一介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