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与几位宝妈邂逅,聊的挺有有意思,堪比一期铿锵三人行,觉得值得记录下。
我们就只聊了一个核心问题:要不要二孩儿?
脑补下这画面,貌似有点……!
哦,是我忘了名词解释下:宝妈指的是没有拿到投资的创始人!
虽然画面感一下子没有了,可话题还是挺有意思,内容也基本还是关于要不要“二孩”的!
我们的话题从别人家的孩子——清华学霸的那些日程表说起。
一般人都感叹,别人家孩子怎么就那么优秀?清华是怎么做到的?
宝妈们一致认定,那是孩子他妈管的好。道理很简单,学霸之所以能是清华学霸,不是先进了清华才当的学霸,而是他高中时代就是学霸,才进了清华。
除了孩子的天分与勤奋,高中时代的教育才是清华学霸学习习惯的养成之地,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位陪读的妈妈起了作用。
我们还透过这些日程表复盘了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还原了其教育的底层逻辑,我们姑且称之为“三间法则”,训练孩子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渐而形成了习惯,这才有了爆红网络的那几张表。
时间管理,不仅是让自己绝不迟到,更是要自己的时间有效率,每一个区间有目标。
空间管理,可不是只是收拾好自己的物理空间,是把自己的每一个学科任务都分解成子任务,都要放进日程表,并做出结果。
心间管理,是在困难和诱惑面前保持乐观并坚守底线,其结果体现出来的是百折不挠的韧性和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我们更是给这三间法则做了演绎,要去判断我们的团队还有没有希望,一是看创始人还有没有三间管理,有没有保持创业激情,二是看核心团队有没有学会三间管理,有没有战斗力。
就像是看一个家的家风,看看父母和子女啥时候起床、吃的啥早餐、多久能出门,大概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我们更是演绎了一下:如果一定要说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哪里拉来的,我们认为是两个阶段,一是生理青春期(初高中阶段),二是职场青春期。
为什么这么说,初高中阶段的习惯形成了人生三间法则的初始程序,职场初级阶段是应用三间法则的实习阶段。
也可以笼统的说,进入一个行(职)业前三年(初始阶段),就是你职业的高中时期,决定去往哪间大学深造,几乎就决定了一段职业生涯的高度。(Ps:高飞,你还不能松懈哦)
所以,看一个团队还有没有希望,就是要看老板的状态,更重要看他带的团队的状态,三间法则是衡量团队状态的尺子。
如果核心团队保持了三间法则,复制出多几个项目是轻松的,就像养孩子,一个养好了,多生几个又何妨,大的还能带小的呢!
我们还八卦了一下,不能老想着给孩子们找个后妈,孩子交给她自己就能解放了?你充其量只能给孩子们找个后爹(改姓),或者等他们长大。
组织就像一个家,三世同堂才能成为家族,家族至少有三个层级,如果每个管理者都在三间自治上对自己有标准,然后凝聚一层(核心团队)并影响一层(下一层级)。团队的传承形成了,当妈的才真的能轻快点!
辛苦创业为了啥?对我而言,40岁之前赚点钱,40岁以后赚点时间?如果40岁你的团队还没形成传承,上那么多项目干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