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习录》第十五天-启问道通书

作者: 沐一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8-04 14:21 被阅读56次

    一、第一封信:来信人表达了对学习心学的体会,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学,但会产生困扰,有时忘掉志向;一种是互学(与友人),有促进。主要问一个人学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保持志向。这个问题对如今的心学者有更多的启示,毕竟现在学习❤学的人,都比较分散,没有友人共同学习讨论。一来志向难以坚持,二来疑惑无人解释,心得无人共享。阳明先生的回答也很简单,还是靠自己,产生依赖心理、产生困扰心里、产生懈怠心理。说到底就是立志不坚造成的,必须自己靠调整来解决,就如同身上的痛痒也只有靠自己才能解决,别人挠不动地方。

    二、第二封信:对“何思何虑”的认识,周道通认为,有,必有事焉而勿忘,防止落空。无,希望太高盲目助长毛病。阳明先生认为周的认识坦然正确,但不彻底,存在时而坠入有,时而坠入无的问题。“何思何虑”本意是指除义理外,无思无虑,更不应该为私欲去安排思索出来,否则犯了为“为私欲而用智慧”的毛病。

    三、第三封信:一般人认为学习心学,立志做圣人,最好认识圣人气象的样子,然后有个榜样,但经过杨明先生分析,认识圣人气象样子做榜样只是伪命题,难以成立。理由是圣人气象是圣人的,我们何处体认?圣人没个标准;另外,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圣人气象呢?等到我们体认良知,我们就是圣人,就有圣人气象,认识他们干什么?一句话,立下为圣人的志向,踏踏实实做减法,去人欲存天理,比没有标准的去找个圣人做榜样,学他们气象靠谱得多。

    四、第四封信:先生要求一天之内,“有事无事都要培养本体”来信谈了自己根据要求,每天下功夫的几种情况:一是有感觉有年头就有事了,但思考后认为理所当然,尽心了,就当作没有事,可事实上感觉有事情没有处理好或不好。你是许多事一块来疲于应付,怕处理不好,宁可不处理,存养本心要紧,这两种想法困扰着周道通。

    王守仁的解答是一般学者,每天能这样,致良知已经尽力了,但是想法还有点出入,有事没事。人的一生就这一件事,即“必有事焉”,不做事去存养本性,就成两件事了。正确做法是遇到事情尽力去做,发挥良知去应付就好了,至于善、不善,好、不好,不必在意,在乎这种评价。即是在乎毁誉的表现,同时之前的评价也不一定正确,恐怕许多评价,致良知后去处理和评价,结果与原来的认识正好相反。

    五、第五封信:格物致知的功夫,懂得致知就已经知道了格物,如果还不懂得格物,就连致知的功夫也不知道。

    六、第六封信:如果有人诽谤自己,气短者针锋相对,祸起无端;普通人知道后会生气,高者会置若罔闻,不为气动。而圣人?不仅不生气,还为我所用。

    七、第七封信:气就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传习录》第十五天-启问道通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iv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