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60024/f0be15510067ad7c.jpg)
一、自己的痛痒只能自己挠
搔
王阳明的有一个学生叫周道通,有一次写信给他,说自己独处时易犯“困忘之病”,表现为志向微弱,遇事时会产生懈怠感,有时甚至还会忘失正念,向老师咨询解决的办法。
王阳明回答道:
“自家痛痒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佛家谓之“方法便门”。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
大意是:自己哪里痛那里痒自己一定知道,自己也应会挠搔,既然知道了痛痒,就不得不搔挠,佛家称之为“方便法门”。必须是自己调整琢磨,别人很难帮得上忙,也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借鉴。
“自己的痛痒只能自己搔挠”给了我两个启示:一是当自己面对困难时,永远不要寄希望于他人,要牢记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二是当你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大的时候,也不要盲目自信地认为你有能力去改变TA,正如王阳明所说,自己的痛痒智能自己挠搔,别人很难帮得上忙。每个人的觉醒都要靠自己去努力。
喊了这么多年“独立自强”的口号,相信面对第一点大部分人都还是有意识的,并且能够做到,但是后一点呢,你有没有试图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呢?
二、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有个朋友,暂且叫他A吧,特别勤奋好学,除了忙碌的工作之外,还利用闲暇时间一年读一百多本书,此外还订阅了很多知识付费课程,由于他善于思考并乐于分享,主动深入的学习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他的认知水平,连我们这些朋友也跟着受益,经常能从他那里听到一些真知灼见。
由于他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希望自己在书里和大咖身上学到的思想能对更多的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帮助他们少走弯路。于是他会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好文章、书摘发送给亲朋好友。
直到有一天,他的爱人跟他发飙了.
你别发给我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我不喜欢你那套,我也不需要你那套!
可是,我觉得那些东西对你有用,我发给你的都是对你有帮助的材料,可能一句话就点醒你了......
不用给我发了,我不需要,你给我发的内容我从来都不会看!
.......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你带着辛辛苦苦获得的“珍宝”,兴高采烈地想送给对你最重要的人,她却捂着耳朵不愿意听,认为那些东西都是垃圾;你着急地想帮她开解心结,他却将你推却心门之外。
三、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
最近在好几个场合听过这句话,最初听的时候觉得简直是胡闹,听了解释之后方才恍然大悟。
人与猪之间的差别是确定的,是可见的,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尤其是在认真和思想上的隐形差别,却如同鸿沟。
积极主动的局限性
积极主动的人对待生活、工作都勤恳主动,勇挑重担,从不说“我办不到。”通过努力提升效能,扩展自己的影响范围是他们的人生宗旨。
然而,积极主动也有局限性。
对自己的事情,你可以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主动去争取机会,主动沟通,主动迎接挑战,主动完成任务。但是当你试图去改变别人时,积极主动就不再发挥作用了,甚至会发生反作用。
因为,积极主动权只能把握在自己手中,你永远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认知水平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当我们评价在自媒体红利期发家的人时,发现大部分人之前的职业就是传统媒体。正是由于他们数十年的传媒经验的积累已为其做好准备,同时多年的职业训练让他们在风口来临时就快速嗅到了机会的气息,早早站在了风口下。
如果我们没有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再好的机会,再明显的风口,既看不出来,也赶不上。
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这里的“准备”更是指认知的准备。充分的认知准备决定了我们行动的坚定,行动的坚定决定了人生的成败。
肯定会有人问,既然风口已过,现在这么拼命努力地去读书和学习是为什么。
我的答案是,在拼命地准备自己,待下一个风口升起之时,我们的认知就会为理想插上翅膀,带着我们来到风口中央。
四、用你的改变去影响他人
对于你实在想要改变的人,怎么办呢?
萧秋水说,运用对方合适的方式去影响TA。
仔细回想,自古至今通用的一个道理是,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却能影响别人。
如何影响别人?一靠技巧二靠方式。
《影响力》这本书,给予了我们六个武器(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DISC模型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风格,摸清楚这个人的风格,然后用适合TA的方法去影响TA。
我觉得这些都是“术”,更简单、明了、有效的方法是:把试图改变TA的时间用来提升自我,成就最好的自己,然后影响TA。
李笑来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还影响不到别人,答案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好。
我相信,当我们真正做出成绩时,对他人的影响也会逐渐显露出来。
这周末我被推荐去参加一个女性领导力培养计划的面试。于是最近一直在思考,我为什么要参加这个计划?我希望从这个计划中获得什么?
随着答案越来越明晰,我发现它竟与我的人生目标非常契合——对社会贡献价值和产生积极的影响。
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我更加坚定了这个目标。
两年前,我在朋友圈记录下陈寅恪先生的名句“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以激励自己独立和自强。
两年后的今天,我才真正读懂了这句话。是严格要求自我还是期待他人改变,是勇猛精进生活还是追求稳定与安全?
自问之后,了然于胸,阔步前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0024/8eb6fa63baf6c55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