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智慧解读:孔子为何对“禘之说”三缄其口?

《论语》智慧解读:孔子为何对“禘之说”三缄其口?

作者: 尘若渝 | 来源:发表于2024-03-08 21:40 被阅读0次

原文: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在探寻古代智慧的道路上,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深奥难懂的篇章,而《论语》中的3.11章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将一起深入剖析这一章节,尝试理解孔子对于“禘之说”的深沉态度,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原文中,有人向孔子询问关于“禘”的学说,孔子却回答:“不知也。”然而,他随后又说:“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并指着自己的手掌。这里,孔子的回答似乎有些矛盾,初看之下令人费解。为何孔子会对如此重要的祭祀仪式表示“不知”?而他之后的手势又寓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禘”的含义。禘,是一种极为隆重且复杂的古代祭祀仪式,通常与天子祭祖相关,象征着最高的政治和宗教权威。在孔子的时代,这种祭祀不仅关乎礼仪,更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因此,谈论“禘之说”并非简单的学术探讨,而是涉及到当时社会的核心议题。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认为,孔子并非真的不知“禘之说”,而是不愿轻易谈论这一敏感话题。因为一旦涉及禘祭,就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直接谈论这些问题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孔子选择了用“不知也”来作为回答,既避免了直接的冲突,又保留了自己的立场。

而《朱子语类》则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孔子的回答。朱熹认为,孔子之所以说“不知也”,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禘之说”已经失传,世人所谈论的不过是些皮毛而已。而那些真正了解“禘之说”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如同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晰明了。这里的“示诸斯乎”便是孔子用手势来表达这种清晰明了的状态。

结合这两种解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对于“禘之说”的态度是复杂而深沉的。他并非真的不知,而是不愿轻易涉足这一敏感领域。同时,他也深知真正的“禘之说”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因此,当他用手指着自己的手掌时,既是在暗示那些真正了解“禘之说”的人对于治理天下的能力,也是在表达自己对于这种能力的向往和期许。

孔子的这种态度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呢?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谈论一些敏感或复杂的话题时,需要谨慎而深思熟虑。不要轻易发表过激或片面的言论,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冲突。其次,我们应该追求真正的知识和智慧,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皮毛。只有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最后,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敬畏和谦逊的心。即使我们拥有再高的智慧和才能,也应该时刻保持对世界的敬畏和对他人的尊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智慧解读:孔子为何对“禘之说”三缄其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ns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