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讲方言吗?

作者: 是lymon啊 | 来源:发表于2018-09-23 22:41 被阅读11次
    09084.jpg

    由于在外说惯了普通话,也没有方言交流的环境(即使是一起长大的朋友,也是说普通话更为顺溜),有时候和爸妈聊天变得“力不从心”。想表达的意思自带普通话配音,再翻译成方言讲述就要多费一些周折。

    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有次回家,和妈妈在乡间的小路上溜达。看到田地里种着庄稼,想问她这是麦子吗?绕了好几圈,不知道方言要怎么发音。被她知道后嘲笑我不会说家乡话。(我们那旮沓的说法:单字me,第四声)

    再譬如日常语音聊天的时候,我经常感觉方言词库的匮乏,没法马上流利地说出一长串的话。为此,心中也会有些懊恼,语言阻碍了思想的传达。

    相比现在的00后,至少我们的童年基本处于一个方言的环境,即使现在有些“疙瘩”,整体无碍。他们就不一样了。

    身边的外甥女、外甥、小侄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说“普通话”。为了配合他们的学习,爸爸妈妈不用说,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用蹩脚的普通话和他们交流。路上随便一个人,遇上小孩子,也总是要用普通话来打招呼。

    越来越明显的,普通话成为小孩儿们的标配。等他们逐渐长大,就算能听得懂方言,也不会用方言交流。

    我觉得这是一种缺失和遗憾。

    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有它自身的底蕴、特色。学习方言,也是触达本土文化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马未都在他的脱口秀节目《都嘟》中谈到一个词,叫方言文学。民国到解放初期的大部分作家出自四个方言区。

    北京方言最具代表的是老舍,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新生代被熟悉的则是王朔。

    第二个是四川方言区,代表作家有巴金、郭沫若等,他们用四川方言及四川方言的调性去写作。

    第三个则是湖南方言区,大作家有沈从文、周立波(《暴风骤雨》的作者,非上海脱口秀那位),后面的则有韩少功(代表作有《爸爸爸》、《马桥词典》)。

    第四个则是陕北方言,代表作家有山药蛋派的赵树理、贾平凹等。

    这四个方言区之所以出大作家,是因为他们的方言用文字表达的时候,既有特色又能被看懂。方言的魅力让文学作品增色。

    另外,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异很大。

    以我家乡的方言来说,我们说“钱”的时候说的不是钱,而是“钞票”。硬币则是“了个板”(音)。碰到下雨了,说的是“落雨”。

    就拿今天的标题来讲,“你会讲方言吗?”,用我的方言来说,就是“侬会港方言?”。没有了语气词“吗”,但是要表达疑问的意思,奥妙全在语气里。我会把“会”这个词转个音,先下沉再上升,就包含了“会不会”的意思。

    再举个例子,“你饭吃过了吗?”用方言说就是“饭有吃过?”,重点就在于通过“有”的语调,表达出“有没有”的意思。

    如果你不熟悉方言,不会说也不了解,那么这些微妙的、特有的意味就无法被捕捉到。

    另外,可能是普通话太过“主流”的原因,我有时候说方言会有些不好意思。但仔细想想,方言是你家乡的语言,它需要你的认同。

    如果碰到可以用方言交流的的环境,自信地亮出你的家乡话吧。如果你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也不妨为他们提供一个普通话和方言兼顾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体会本土语言的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会讲方言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oq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