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文章产出,明明有很多想法,可以跟人说得头头是道。但当打算写点东西出来的时候,往往写几句话就断了思绪。
医学上常说,要彻底治愈某种疾病的话,就要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我暂且学一学医生,剖析一下自己这个毛病,抓几副药试试。
照病理分析,这多半是性格特质的问题 - 过于追求完美,做事瞻前顾后,过程不流畅。若深究病根,与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又不无关系,受到的关注太多,能力太小,实事经验不足,渐渐的不够自信,担心自己做不好。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长久以来的教育没有培养出来我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导致经常在脑袋里想事情一团乱麻。
既然知道有这个病,当然是很想治好的。生理上的病,我们尚且可以找个医院,让医生出出主意。但是这种类型的病,现实生活中几乎找不到医者,只能自己冒充专家,胡乱抓几把药。能不能治好是很难说的,不过至少要尝试治一治。希望是很美的东西,只要有机会,我就不会放弃痴心妄想。
首先,要直达病根,改变自己这个具有“劣势”的性格。得如何改?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要先去了解自己,我想给自己提出几点建议。1. 自省和总结,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过去会像明镜一样反射出自己的缺失。2. 学习心理学和行为学知识,理解行为动机背后的原因,创造一个有利于改变自己的环境。3. 付诸实践,懂得所有的道理之后,唯有行动才是改变最好的证明。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与亲人朋友立下赌约,都是逼迫自己坚持执行不错的手段。
其次,这跟生理的病一样,得慢慢养。保证每天的阅读量,去激发自己思考,不断强化自己的观点。甚至大可发表评论,积少成多,慢慢的自然可成文章。另外,触发自己去思考的素材并不只有文字,平常听的音频、视频节目和日常观察到的事件,有触动的地方,都可以融入自己的头脑中,进行过滤。
然后,需要加强薄弱的部位,降低疾病复发的可能性。可以从两方面下手,思维训练和写作模式。思维训练的目的就是把思想结构化。可以经常自己给自己提一些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通过笔记和思维导图这些辅助工具进行梳理,这个尝试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不断提出问题,强迫自己去思考,将答案以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点滴的积累起来,就能看到训练的成效。
同时,要多留意有利于自己输出文字的行为方式,寻求将合适的行为方式习惯化。比如沉浸的时候,思绪会有如流水,那就多去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还有怎么样能激发自己的灵感,以及多练习自己熟悉的主题等等。提高将思想转化成文字的效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研究那些新的有意义的事物。
最后,汲取更多的营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跟别人学习,以别人的经验养自己的病。身边没有这样的良师,但是可以从网络上别人的经验中取长补短,甚至找网上的老师,参加一些写作培训课程。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尽量保证每周的写作时间,没有时间,一切都是白扯,更别谈多好的治疗手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