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谈谈“傍”这个字,它有“旁边、左右”、“近”、“普遍、通达”、“其他”等含义。分别这些含义,“傍释”一词便有不同的解释,我认为都解释得通。
傍,释为“旁边”,傍释,在文章边上做标注,从格式上讲,王阳明就是这么做的。《大学古本傍释》并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王阳明将自己的理解标注在《大学》(古本)某些文句的边上,这些文字散落在文章各处,共49条,形式上类似于《红楼梦》的脂批。
傍,释为“近”,傍释,近似地解释。王阳明是反对拘泥于文字的,对经典的理解,通常需要意会,并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出来,这是他批评朱熹逐字逐句解释四书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数次将自己的文稿焚毁的原因,他认为教授弟子最好的办法是口传。
傍,释为“通达”,傍释,通达的解释,贯通古今,与儒家圣学经典一脉相承,说明王阳明非常自信,这与他在序言中表达的意图吻合。
傍,释为“其他的”,傍释,与主流不一样的解释,特别是表示区别于朱熹的《大学章句》。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傍释的内容,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不是文字的注解,没有考据训诂,也就是说它不是语义范畴的校注;
第二、由原文阐明阳明心学的主旨,对一些主要概念作出规范解释,如明德、亲民、至善、格物、致知、心、正心、修身、慎独、小人、君子等。
第三、对一些重要的句子作出自己的解释,并经常与其他经典如《孟子》、《中庸》、《尚书》以及程子著述中的说法进行关联,以使读者触类旁通,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第四、着眼于《大学》(古本)的宗旨,从文章的结构上,对文句段落进行主题归类,因此王阳明用的最多的是“只是诚意”、“此是能诚意者”、“是不能诚意者”、“又说归身上”等类似的说法,体现王阳明“大学之要,诚意而已”和“修身为本”的主张。
总而言之,王阳明对《大学》(古本)的傍释,完全不拘泥于文字考据,重在揭示《大学》(古本)的原旨,“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实际就是给弟子们写的《大学导读》,使他们从朱熹《大学章句》的窠臼中挣脱出来。因此王阳明的批注总共只有961字,点到为止,启发弟子们自己去进一步领会。
而王阳明之所以才有这种体例,还有一个原因,是引导弟子们去读《大学》(古本)原文,不要把他的话奉为教条。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我读大学6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