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还是语文不好?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还是语文不好?

作者: 萝卜彩彩314 | 来源:发表于2020-07-02 10:58 被阅读0次

    【每日分享】读了很多书,语文为什么还是不好呢?

    第一:书不好。看似废寝忘食,看似沉浸、投入,大量阅读,但——也许都是口水书。

    第二:书还行。都看故事情节去了,看着很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鸟儿已经飞过,天空不留任何痕迹。

    第三,悟性高+非常大量+好书 的前提下,孩子可能会收获一些“鱼”——好的字词,优美句子,一些故事或者框架等。但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并且运用恰当。看人,看情况。

    第四,能够由“鱼”,上升到“渔”的,少之又少。语文跟其他科目不同,不是懂了定理就能开动。

    那么,好书究竟如何化为阅读和写作的强大助力,可以参考《红楼梦》里的香菱学诗。

    林黛玉教出身卑微、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素养的香菱写诗,是这样做的:

    先去把王维的诗认真地读它几百首——选好书。

    再反复揣摩,日夜琢磨——所以使劲去想,香菱也能揣摩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因为她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经典必须能够触动人物的内心,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两者合力,才能进入转化

    再就是,一个好老师——林黛玉,时刻点拨。香菱学诗那阵子,干脆赖着林黛玉住下了,连薛宝钗都吃醋。

    那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孩子就是爱看口水书,就是只看故事情节,怎么办呢?怎么办?有些事情一味由着孩子,那就只能顺其自然。

    长期大量自由地阅读好书,那是一定会有收获,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就像化学实验一样,我们能不能来点催化剂,让“转化”的过程来得更早一些。

    让他们早早地就能既看情节,又能揣摩所有好的字词句,积累到很多很多的“鱼”,同时又能慢慢地学到“渔”呢?

    关于阅读习惯,家长们一般只关注显性的阅读习惯——孩子是不是在读,一天读多长的书,是不是吃个饭就抱一本书。

    大家往往忽略隐性的阅读习惯——孩子是不是在揣摩、回味,在质疑,在加工,是不是get 到终点和精华。

    举个例子,昨天回家,我们家孩子就给我来了一段妖媚的动作,搞得我想打人。原来她白天听了《封神演义》,然后就给我重复了苏妲己魅惑纣王 那一段,一边作妖,一边跟我重复那些词,什么 眼波流转,什么勾住下巴,胳膊圈住 纣王的脖子——我说,以后你知道怎么写撒娇了吧。

    为什么能在听故事的时候,记住了这些动词?为什么听沈石溪能记住“虎视眈眈”?这就是长期有意识地思维训练,平时会和她讨论 哪个词 别有深意,是不是特别有意思,有的有画面感,有的让人联想,等等。时间长了,她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就是下意识地就会记住这些词,然后很自然地运用。

    有家长问,到底是细读,还是快读,现在说语文改革,以后试卷很多人要做不完,那你要养成快读,可快读的同时好像只是走马观花,也没有意义。

    我想很多人可能是误解了“快读”这个词的含义。如果有人一目十行,却胸无点墨,那照样白搭。真正的“快读”,一定是建立在理解能力大幅提升以后的“快读”,而不是一味求快。至于“细度”是不是就一定是字斟句酌,慢慢品读,也不一定。酣畅淋漓、秒速吸收,迅速抓住精华,照样是细读。所以,“快”和“慢”是相对的,一定是理解能力大幅提升以后的事情。

    举个例子,一篇文章,一个孩子三分钟,能准确答出主要内容、中心、情感倾向,能凭直觉找到精华所在,然后觉得有回味余地,一定会自觉再去品,那这就是细读。而有的孩子逐字逐句读了十分钟,他除了模糊感知到一个故事以外,其他都是散的。

    所以,不用纠结“快”还是“慢”。理解能力提升了,何愁不快?我们最终追求的应该是又快又好。

    有人问,暑假能否带孩子精读,选几本经典书籍 。

    限于时间关系,几本可能很难。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精讲诗词,精讲阅读,跟他们讨论三国红楼,示范怎么在作文中化平淡为神奇,都是在贯彻这些理念。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形成高度敏感性。对于“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样写” 形成直觉反思回味。

    所以,读了很多书,语文还是不好的,可能要想一想读了什么,怎么读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还是语文不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ul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