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部分班级的数学课陆续结课,心里颇多感慨。原本一样的孩子,一样的学习环境,最后呈现出的学习结果却大相径庭。考满分的孩子自然皆大欢喜,考的不好的,自然有点沮丧。总体上自觉的、认真的,习惯好的,家庭重视度高的孩子在学习上会略胜一筹。

这也没什么,本来每个人就有每个人擅长的方面,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不同,有的孩子擅长学习,思考,而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只不过在现在这个环境,每一位家长都觉得自己孩子要是最好的,要是第一最好。
反观在真正的日常生活里哪来的那么多第一名。我们对第一的崇拜和着迷早已深入骨髓。举个例子,一个志在第一的跑步专业运动员得了个世界第二,可能都会被认为是失败的,应该被嘲讽的。那些从来不运动的还在嘲讽世界第二的人,他们又是什么呢?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早上很早到校,放完学都背着沉重的书包,要么奔走着回家,要么被父母安置在小饭桌,作业班等地方,然后笔耕不辍的写作业、写作业、写作业……
他们的童年是贫瘠和苍白的,他们中有多少是别人口中的天之骄子,又有多少孩子每天三点一线的按部就班,一天又一天的背着书包,像班级的背景板一样,又像是陪太子读书般,毫无成就感的度过学校的一天又一天。
我记得我们上初中时在农村,在班级也很多学习不好的同学,物理老师很有趣,为了激发我们的学习,给我们编了很多顺口溜至今还记忆犹新。
对于那些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一心想要辍学的孩子,一句半带玩笑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你就那点出息”的搞笑调侃,孩子们又自觉按部就班的学习。
中考在即,他也会义正言辞的告诫那些努力学习的同学要认真答题,不能大意。不然考不好就会会很麻烦,就会“十年寒窗一笔抛、马上回家扶犁梢。”
其实那时的老师大部分都有兼职的。放学后要回到家去种地,插秧时,我们也很乐意去帮老师家插秧,乌央乌央的孩子们,散落在水田里,插秧就变成一种游戏和快乐,有时还能蹭一顿好吃的午饭,一天都开心。
现在看来,社会进步了很多,但相比一些方面,看似的进步未必就是绝对好的。
不管怎么说,祝福孩子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