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桂英老师第一期
一,防御机制:
1、是精神分析学派用语,指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2、特征:
A、是无意识进行的。
B、借支持自尊或通过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已及防护自已免于受伤害。有积极和消极的两种。
C、有自我欺骗性质,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的焦虑冲动,动作和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3、主要方法
A、压抑:把自身威胁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处,但需要自我的消耗能量。
B、升华:升华过程中,本我表达攻击性。
C、替代:与升华一样,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
比如一个女子受虐待后,无意识将愤怒转向身边亲人转移。
D、拒绝:拒绝接通受某些事实的存在。比如一个丈夫失去了妻子,却告诉朋友她走亲戚去了。
E、投射:把一种无意识归为别人的,可以摆脱我们有这样想法的观念。比如我们拒绝承认自已有性欲,却认为别人有。
二、依恋关系
依恋是一种能诱发正向情绪的社会连接,依恋是我们生命中第一个建立的社会关系所选用的模式,依恋能让孩子从正常的情绪状态中得到缓和。婴儿期的依恋本质直接影响到他成人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式和倾向。
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混乱型。
安全型:母亲在,孩子就很自在,他们能独立探求环境,当母亲离开时,孩子表现有点心烦,但母亲回来马上寻求接触。
回避型: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也没有什么难过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也是比较冷淡的。
矛盾型: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母亲离开回来时,表现巨大哀伤和愤怒,又要与母亲身体接触,同时对母亲又踢又打。
混乱型:表现不可预估,时而平静时而愤怒。是最没有亲密关系安全感孩子。
依恋关系根据鲍尔比,安斯沃思等研究,依恋的发展过程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包括母亲。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婴儿对人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在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见到陌生人,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后,婴儿能认识到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知道她爱自已,不会抛弃自已,并知道交往时应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已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完形治疗:(格式塔心理学)
定义:原意是形状,图形,研究德国心理学家,他们发现,人类对事物的知觉并非根据此事物的各个分离的片断,而是以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为单位。因些,把各个部份或各个因素集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整体,即完形。
完形治疗学派为Prels所创立,建立完形心理学理论上,在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将弗罗伊德心理的理论和身体理论统整为一。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由魏泰迈、库勒、考夫卡所创立,强调经验和行业的整体性。
特点:
A把身体带进治疗的领域里,特别重视身体语言,认为身体是潜意识的,比语言意识更诚实。完形治疗更主张放弃理性,去倾听身体的感觉。
B完形治疗中,觉察、责任、自由、选择是很重要的三角关系,即觉察力越强,自由的可能性越大,治愈的机会也越大。
C、聚焦些时此刻的体验,提供对话式关系,场理论和整体论观点。
技术方法:
空椅子技术
心理剧(角色扮演、镜像技术)
绘画技术
意向对话
梦的整合
艺术治疗
四、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A.Ellis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
Beck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
梅肯鲍姆的认知矫正技术。
1、A.Ellis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
ABC理论和A-B-C-D-E的治疗模型
A
activating events外界事件,也称诱发事件
B
beliefs代表个体对这件事的看法,解释,评价即信念
C
consepuences代表这一事件发生后,个体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D
disputing指对个体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E
effecting咨询的效果,指导有效的理性信念或适当的情感行为替代非理性信念,异常的情感和行为。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核心观点是: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2、关于信念系统,对世界的每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一套信念系统,其中包括信念、价值和规条。你所有的信念、价值和规条集合起来,就是你的性格,它们的外表就是你处事的态度。
信念bliefs:你认为事情应该是怎样的
价值values:事情中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规条rules:你认为事情应该怎样做。
3、Beck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
认知治疗的基础理论是来自于信息加工理论模式,认为人们的行为,感情是对事物的认知所影响和决定。错误思想常以自动思维形式出现,并且是不知不觉,习惯性地进行,因而不容易被认识到,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内容的认知歪曲。
错误的自动思维:
绝对化,非黑即白,二分思维
完美主义
武断推乱(老公回家晚了一定有外遇)
选择性提取信息(你从来不注意我做那些很棒的事情)
过度概括化(男人靠不住)
贴标签(你真笨,这孩子真懒)
个人化(没有充足证据情况下,将外部事件归因于自已)
治疗基本过程:
识别自动思维-识别认知性错误-验证真实性-去中心化-监察忧郁或焦虑的水平
自动思维问话:
当你想到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
闭上眼睛,处理当下事件,你的感受是什么?
心理咨询成长班实战篇
程桂英老师第一期
咨询前的工作:
1、清场练习:目的是咨询师和来访者清除一些多余的情绪,更好进入咨询状态,如果来访者不说话,不愿意透露,可以先倒杯水,作一个自我介绍
2、自我觉察练习:
我看到……我听到……我感觉到……为什么有这种感觉……身体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与身体对话,让我想起了什么
3、咨询前的一些常用对话:制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你今天做什么车来的啊?
路上堵吗?什么时侯来深圳的啊?哪里人?
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啊?
4、咨询三步骤:
问题:是什么让这位来访者前来咨询
个体:来访者思考,感受和行事的个性化模式
A、自我:自我感知、自尊
B、人际关系:信任感、对他人感知度,亲密感,安全感
C、适应:防御机制、冲动控制、情绪管理、感觉调节
D、认知:感知觉,智力水平
E、工作和娱乐
心理问题的归因:
认知扭曲
童年创伤
未完成事件(亲人猝死或没有进行告别仪式等)
5、形成问题的假设:
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为什么这样看待自已?
他为什么这样回答我?
他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应对压力?
他为什么无法让自已愉悦?
是什么原因使他不能过上自已想要的生活。
6、从哪些方面了解来访者的成长经历?
你能告诉我发生在你身上事情吗?那时你什么感觉?
当时你是怎么理解发生事情的,现在你怎么看?
当事情发生时或在此后,你有没有告诉别人?
你认为那个经历有没有对你现在造成持续影响,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影响?
你是否认为那个经历塑造了今天的你,如果是,怎么塑造的?
那个经历是否会影响你看待他人的方式和对你生活的态度?
能告诉我你能记起最早童年的事情吗?
你是和亲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吗?如果不是,你的看护者是谁,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你认为在你生的这段时期,你是被爱着并且得到很好的照顾吗?
是否有早期家庭的照片或录像,它们展现了什么?
在这个时期,你有特别难过和不开心的事情吗?
你是否有生病或住院治疗过,你的父母陪伴过你吗?
看到父亲对母亲家暴你发时感觉是什么?
爸爸妈妈怎么评价你,你对爸爸妈妈有什么印象?
7、绘画技术问题
画这张画你有什么想法?
你觉得哪个部位跟你最相符合?
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你觉得这幅画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这幅画哪个地方是你最不满意/最满意的地方,能具体说说吗?
这个人没有嘴巴(其他部位),怎么生活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