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背很多诗了”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跑步第一”
……
很多孩子都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其实爸爸妈妈也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
家长的很多焦虑都来自于比较,“比较”是父母最大的心理障碍,但是大部分人并不承认,因为不自知。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与人比较,比工作成绩大小、比收入高低、比官阶有无、比爱人好坏、比孩子分数多少。
人们总是羡慕别处的风景,忘记自己也是被人欣赏的画卷。我们在比较中自惭形秽,同时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
“别人家的孩子”伤了多少孩子,毁了多少学生,破坏了多少亲子关系。
1.为什么父母爱比较?
▶ 爱面子,想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在亲朋好友面前,一定要有面子。自己可能比不过周围的人,但是一定要从孩子身上赚回来。
孩子一定要做到最好,和别人比的时候不能输。将这种压力全部都灌输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给自己挣面子。
▶ 不知道具体要比什么,就是焦虑!
可能没有具体的要比较的一件事,但是因为看着“别人家孩子”就觉得焦虑,也不管适合不适合孩子的成长发展,也不管孩子喜欢与否,就是要比一比。
比,是为了让孩子去复制别人成功的人生经历,却并没有考虑孩子自己的成长需要。
▶ 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父母有时候也知道这样比较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但还是忍不住要让孩子看到其他优秀孩子的优点,希望孩子可以去向更优秀的人学习。
于是,希望能通过“比较”给孩子设立一个努力的目标。
2.比较,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影响父母的情绪状态
越是内心不够强大、对教育孩子不够自信的父母,越爱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因为不确信、不笃定,所以需要通过和别人对比,找到自己的定位。比过了别人,心里就沾沾自喜,优越感得到满足;比不过了,便充满焦虑和担忧,回头把这份焦虑也传递给了孩子。
这样的心态是不稳定、不健康的,容易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迷失。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维模式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自我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充分,非常容易受父母影响。
从小就生活在比较之中的孩子,不管“比得过”还是“比不过”,都会倍感压力和焦虑,变得敏感、嫉妒心强、内心匮乏。
对于“比得过”的孩子,哪怕可以获得自信,也是极不稳固的;
反而会为了保持父母心中那个优秀的样子而变成固定型思维,不敢挑战有难度的事情。
总被父母拿来比较的孩子,潜移默化中会把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建立在与别人比较上面,这样的人生往往更加辛苦和曲折。
3.如何正确的“比”,让孩子更优秀
▶ 比较,要多拿几把尺子
知乎某网友说自己从小反应慢,跟不上大家的学习节奏,一直都是“拖后腿”的角色。
然而一次比较成了他人生的转折。妈妈说:“你知道吗?锅越大,开水就越慢。别人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你的锅大,得慢慢开。现在虽然不如别人,但你以后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妈妈在分析的背后比出了特质的差异,在短期劣势中比出了长期潜力。她没有把成绩落后理解为“你真笨”,而是“你会慢一点成功”。
这让孩子既接纳了暂时落后的现状,又不失奋起直追的信心,明白了成败不在眼前,眼光要触及长远的未来。最终,这位网友考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中国人大,这都要归功于妈妈运用了正确的比较!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认知模式,具有自己的灵性触角,这是上天赠与的礼物,关键是这些“彩蛋”能否被发现。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与其以他人之长攻击自身之短,不如尊重差异,挖掘自己的秘密武器。
▶ 和别人比,不如和父母比
很多家长希望用“比较”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甚至羞耻感奋起直追,却只知道拿“别人家的孩子”刺激孩子。其实跟“别人家孩子比”是毒药,而跟家长比是良药。
黄磊曾说:所谓“严父”不该是对孩子严苛,而是对自己严格。父母严格要求自我,以自己为尺与孩子相互促进,才是明智之选。
▶ 超越昨天的自己就是胜利
江苏一位父亲花了1000多元买来一车烟花,庆祝儿子考试得了7分。
考了7分也值得祝贺吗?
有网友说,要是我考7分,估计我爸会把我跟烟花一起送上天!
父亲说,孩子平时总考0分,7分已经很不错了,要庆祝一下。
可以想象,父子二人在璀璨的烟花下静静地站着,温暖的火焰照亮脸庞,父亲由衷地恭喜孩子实现“0的突破”,这点燃的不只是烟花,也是孩子奋进的信心啊!
不久后父亲告诉记者,孩子最近一次考试暴涨50分,离及格不远了!
试想,当初如果拿7分和别人的97分比,孩子还有勇气激励自己吗?
▶ 最好的教育,是能真正看见孩子
每个孩子,从生下来就是不一样的,遗传天赋、性格特质,也因此注定了他们会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特点,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是用纵向比较代替横向比较,多关注孩子个人点滴的变化和进步,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看见孩子,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读懂他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增强亲子间的情感链接。
这样,孩子会更加专注自身,探索自我,找寻自己的价值所在和人生意义,不被他人所干扰,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