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老公生气的指责儿子学习英语不努力,遇到困难就后退。明明制定好规则每天读半小时英语新概念,可是他坚持了不到两天,就开始找种种理由耍赖皮,要不就苦哈哈的“完成任务”,没有一点积极认真的态度,让人哭笑不得,让辅导他的爸爸七窍生烟。
老公一副很铁不成钢的无奈,说自己在读初中时,明明知道学习没有什么乐趣,但是自己有毅力呵,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吃苦的精神怎么能搞好学习?我笑着揶揄他:“你都被毒鸡汤洗脑了,学习干嘛要用‘苦’做舟呢?谁愿意天天浸泡在苦舟里呢?”
在我记忆中的教育,都是强调要用顽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以便获得好的成绩,学习变成了一件特别乏味枯燥的事,需要我们用强大的意志去对抗不愉悦的学习过程带来的痛苦,可是,这个对抗过程本身又会是多么的痛苦和别扭呵,又是多么的反人性呵。虽然对于某些意志力强大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战胜自己,取得一些好成绩,只是这种用意志力取得成绩的方式变成习惯后,是不是就会忽略掉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自己的感受所在,即使短期内能靠意志取得一些成绩,长期而言则无法保持住稳定长久的效果更不提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什么奇迹?反观另一种状态,在不管是学习或者做事的过程中,若能找到“乐”,也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内心的利比多投注的部分,就能创造出诸如“心流”的状态,不用逼迫自己也能全然侵入到学习之中,反倒达到更好的效果。回想起在我读书期间,我极喜欢语文,上课基本是全神贯注不放过一丝知识点的状态,所以效率特高,基本不用预习复习就能轻松拿高分,在学习中真正享受到了快乐。但是我也知道自己有特别不喜欢的项目,比如桥牌,围棋,当初看见周围的同学拥有这些特长羡慕不已,但是努力艰难的学过一段时间还是感觉到索然无趣最后坚决放弃,所以,即使”苦作舟”有时也很难达到效果。
差的教育是逼迫孩子学习他不感兴趣的科目,而好的教育一定是点燃孩子内心的驱力,让他爱上学习。面对孩子不喜欢的科目,教育者应该思考的可以做些什么让他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呢?比如:在他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甚至在学习感到疲惫厌烦时奖励他一些他喜欢的物品或者活动,这样让他可以把学习和“快乐”的体验连接;或者父母陪伴他一起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他,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包围,也是学习过程中带来的良好的体验,也可以间接改进他对学习的感受。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学海无涯乐做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