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知乎2018年的一个帖子“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期末考试变成信息战?”。心想中国人把大把时间花在研究考试和考试上,究竟值不值得。
为什么考试?特别是研究生阶段为什么考试?这个问题老师们可能更应该仔细想一下。
据回忆录记载,西南联大时闻一多先生的课是从不考试的[1]。
朱松纯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视觉、认知、学习与自主机器人中心主任。2017年11月02日 他在《视觉求索》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浅谈人工智能:现状、任务、构架与统一》一文[2],其中讲了2010年图灵奖得主莱斯利·瓦里安特(Leslei Valiant)的一个故事。朱松纯1992年去哈佛读书的时候,第一学期就上瓦里安特的课。瓦里安特上课基本是自言自语,别人很难听懂。他把自己科研的问题直接布置作业让学生去做,到哪里都找不到参考答案,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问。结果,100分的课朱松纯考了40多分。上课的人从四十多人,到了期中只有十来个人。朱松纯开始担心是不是要挂科了。最后,还是坚持到期末。瓦里安特把成绩贴在他办公室门上,当朱松纯怀着忐忑不安心情去看分的时候,发现他给每个人都是A。
研究生课程的考试,死记硬背概念已经没有意义。很多问题已经没有标准答案。那导师为什么还要考试呢?其实,很多导师是利用这个机会总结一下自己的思路、跟学生交流一下思想、甚至希望从学生哪里得到一点启发、学到一点东西。
参考文献:
[1]王善勇.从西南联大看大学的“自由”,中国科学报2020/5/19
[2]朱松纯. 浅谈人工智能:现状、任务、构架与统一,见2017年11月02日 《视觉求索》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