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小概率、难预测的突发风险。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比如2020开年,新冠肺炎爆发,迅猛发展席卷全球;再比如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都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
然而,有一个词比「黑天鹅」还要可怕......
「灰犀牛」,刚看到这个词,我也是一脸茫然。后来从网上查找资料,对这个词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其实这个词所代表的现象,一直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只是没有人用这个词来表述它而已。
最早使用「灰犀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他专门写了本书,就叫《灰犀牛》。
「黑天鹅」比喻的是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则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
01
为啥叫灰犀牛呢?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
02
什么是灰犀牛事件?
举个生活中的栗子:一条马路的十字路口,车也走,人也走,就是没红绿灯、没探头,也没人管理, 交通秩序很乱。
路过的人都说:“这路口太危险了,车这么多,连个红绿灯都没有,非出车祸不可。” 也有人向上反应,打个热线电话什么的,可就是没人管。
直到有一天真出了车祸,甚至是出了人命,这下好了,警察也来了,红绿灯、探头之类也都装上了。
你说早干嘛去了,非要等出了事才有人管?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
03
灰犀牛为什么会长大?
「灰犀牛」的根源是人性,在我们每个人的人性深处都有一个缺陷,叫「损失厌恶」,意思是得到一项利益带来的快乐,要远远小于损失同样利益带来的痛苦。
人类天然无法正确评估损失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总是倾向于高估损失,低估收益。我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我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会任由风险积累,放任「灰犀牛」长大。
04
怎么赶走灰犀牛呢?
我们要跳出收益和损失之间的比较,从置身事外的角度再来做选择。
举个栗子:假如你看中一件1000块钱的商品,心里长了草,非常想买。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在买和不买之间选择,因为这是收益和损失之间的比较,你很难理智评估。
正确的思考方式是:假设有1000块钱和这件商品,同时放在我面前,只能选一样,我会选哪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现象:某个行业或某个单位,明显在走下坡路,却很少有人及时辞职,另谋生路。
他们明知道大厦将倾,但是总觉得现在辞职有各种舍不得,感情的、利益的各种因素,他会跟你讲一大堆理由。这就是在等「灰犀牛」撞上自己。
正确的思考角度是:不是辞职与不辞职,因为这是收益和损失之间的比较,很难理智。你要假设自己现在没工作,选择进这家单位,还是在人才市场上再找找其他机会。这么想,你才能做出真正明智的决定。
用置身事外的角度来做决策,就会理智得多。
可以说,「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
在企业界倒闭的公司中,有99%的公司是倒于「灰犀牛」事件而失败。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每一个身在其中的管理者和员工,对企业的问题都心知肚明,甚至公司开会大声疾呼要解决这些问题,但就是没有人能解决。
总之,世界上并没有真的「灰犀牛」,如果要有的话,它就是我们人性的缺失。所以,赶走「灰犀牛」的过程,其实就是和自己的人性捉迷藏的过程。
-作者-
李鹏星,一只爱码字的IT老鸟,从程序员一路成长,一心梦想工作自由,财富自由的80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