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中,一直在发生一些事情,很棘手。现象本身很困扰人,原因和解决方法很抽象。所以,只能来一件处理一件。然后回过头又发现:这事都是自己造的。
我在想,如果把自己和孩子相处一天录成小视频,让自己站在旁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天,一定会看出这相处模式有很多不恰当,而且自己也能清楚地表达怎么样才是对的。但为何生活中相处就没办法做到呢?是什么让我做出那些理智认为不对,但却固执要去行为呢?
与他分开的时段,我想到的都是他美好的地方,对一切充满希望。 可是我和他相处时,又总能找到彼此尖锐的点去扎对方。
所有身边的人都告诉我:你不要太宠。 我一直不明白我宠他什么了,但是有作为就会有“收获”。
我的宠,说白了,就是超过了彼此界限。接下来,要做的其实不是放手,而是先让自己从逾越的那条线先收过来。让这条线重新清晰起来。我的侵略性,控制欲是我自己要反省的地方。
BEFORE:早上我会一直叫他起床,一遍一遍地。(担心,焦虑,不放心,不信任)
吃饭时,我会催他吃饭,多吃点,这个要吃,那个要吃。(担心,焦虑,不信任他?连他的本能都怀疑)
作业时,计划这件事,孩子的时间观念似乎和大人不一样,大人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孩子觉得慢,所以他们一切都慢。 所以同样的情绪产生了,担心他完不成作业,担心他做不好,担心他落下,担心他考不好,担心...... 担心里包含着怀疑,怀疑他的能力,不相信他能处理好)。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事情。 于是这些焦虑会变成烦躁,转化成不当语言和过激行为打断他,破坏他的专注力,甚至引出本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那么现在呢?提醒,只一遍。他在完成的过程中,表现得不积极和作得不够好时? 引导就出现了。我今天所理解的引导是:鼓励他,告诉他这样做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而你一定能做好。也许明天我会对“引导”这个词有新的理解,作出新的调整。
而我要做的,就是不去打扰他,让人心生烦燥。久而久之,我变成唠叨的老娘,他变成暴躁的青少年。我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家务,工作,健康,看书。这些都是陪在他身边完成的事,他需要我时我都在旁边,安全感都在,只是安全感的陪伴,不是侵略似的控制。
希望我能做到:退出。 孩子们对于三八线的热爱,是因为他们心理都需要界限。那就把大人小孩子区别开,把两个人划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