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左右,上海开始户籍登记。我们家也经历了。当时有个政策,如果你自愿离开上海回老家(主要是江浙皖农村),可以在老家参加分田分地。我们家族中的很多亲戚,贪图短暂安逸,就在那一瞬间,离开了上海,从此天涯陌路。之后几十年各种不忍回忆的历史,你也知道了。
我家没走,原因是,我家在沪有几间大瓦房,如果走了,这点东西就没了。于是,就咬牙留沪。三年后遇到公私合营,只保留了一间大瓦房,其他都没了,待遇是每月给十几元养活几个孩子(具体细节我不清楚)。
我家第二代在上海过的不好,但比回到江浙农村的亲戚第二代强多了,至少没有挨饿。我在八十年代初期,只见过一次乡下亲戚,看样子真的和闰土差不多,穷的只剩下一件破衣服了。
进入九十年代,上海开始拆迁。我家是市中心,第一批就遇到拆迁了。第二代只要有户口,都分到了内环线边缘的小二居(九十年代的内环线边缘还是农村地段)。九十年代已经不讲家庭成分,个人出身了。
在沪的第三代普遍考上了名牌大学,于是,小日子就起来了。 而八九十年代的江苏,出了名的高考地狱模式。他们高考前,还要搞一次预考,才能取得报名资格。回到老家乡下的第三代,基本没有考上本科的,大专有几个。那时候不允许户口流动,考上大专的回县城正式编制了,考不上大专的去上海打工。
到了2000年,上海搞蓝印户口,外地人可以买房了。来上海打工的亲戚,有两家买了。当时的十万元,可以在农村搞个小洋楼,在上海至少外环线的小二居,或者内环线的一室户。这个分水岭,再次拉开人生距离。
第四代目前还在念书。但是,上海户口很难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