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张国荣60周年的诞辰。
如果他还活着,今年60岁,再过几天,又是他的忌日,他离开这个世界,也有13年了。
为了纪念哥哥,香港上映了《家有喜事》,韩国有《纵横四海》和《星月童话》,内地则选择了《缘份》。
怀念不如相见我几乎是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去买了票。我们能有几次机会,在电影院看到张国荣、张曼玉和梅艳芳?
有人说他们在卖情怀,我想说,很好,因为我要看的就是情怀。我不是冲着那个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的爱情故事去的,我要看的,不就是他们三个人,那个时候的他们吗?
28岁的张国荣,19岁的张曼玉和21岁的梅艳芳。
一切都那么美好。
购票网站下有一条评价,我看了之后直接泪目。他说:“在大银幕上看见哥哥,我怕我会哭出来。”
所以当90后的某少女走进电影院,看到那个经典的邵氏电影标志出现的时候,尽管我不是荣迷,没看过多少港片,不敢谈什么回忆,还是感概万千,仿佛看到了一个百花齐放、掷地有声的时代。
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是华语电影迄今最繁荣的时代。
《缘份》剧照在最近看的几部电影中,《缘份》是唯一一部没满座的,夹在一堆好莱坞大片之间,上座率虽然不太少,但绝比不上《疯狂动物城》和《荒野猎人》的万人空巷,于是有人说“关键在于情怀能值多少钱了”,言下之意多讽刺。
虽然在这个票房至上的电影时代,这样的发问显得无可厚非,在这个时候上映哥哥的老片子,发行方确有圈钱之嫌。
导致许多人上电影院一看排片,就觉得有人在旁边虎视眈眈,好像你一掏钱买票,那些人都会一边数钱一边嘲笑你们这些脑残钱太好赚,随随便便卖个情怀来个28岁的张国荣就够了。
但这样说《缘份》实在太冤,因为买下这部电影的版权,让它在内地上映的,不是什么电影公司,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荣迷,在偶像60周年的时候,看到香港和韩国都在重映哥哥的电影,于是他买下了《缘份》,决定让它在内地上映,因为觉得那是“哥哥整个演艺事业的真正起步”,是荣迷和张国荣缘份最开始的时候。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荣迷始终没有透露身份,没有在网上宣传自己, 《缘份》也没有事先的宣传,没有营销号炒作,说要还张国荣的电影票,虽然我们谁都或多或少的欠过。
《缘份》的上映是所有真心想纪念哥哥的人一场心照不宣的约定,像电影里说的那样,“说好会再见的,不是吗?”
这部电影首日票房317万,在这个随随便便破亿的时代,真的是很少了。
好在这是一件不用钱衡量的事。
张国荣在我的印象里,香港电影只分两种:一种是王家卫和徐克的,一种不是王家卫和徐克的。
《缘份》属于后一种,是香港特色的都市爱情,透着骨子里的小资气质。
张国荣演的陈Paul在地下铁里对张曼玉演的Monica一见钟情,而梅艳芳演的Anita对陈Paul的情愫也同时由此种下。
地下铁里兜兜转转的三人行就此展开。
电影里monica其实并不讨喜,略显轻浮,心意举棋不定,徒有一身美貌,有点像现在我们经常骂得体无完肤的那种绿茶,无奈Paul爱她爱得死去活来,没有她就活不下去,为了她对可怜的女配Anita不假辞色。
张曼玉那时青涩的张曼玉还有着满脸的婴儿肥,笑起来很纯真。息影后的张曼玉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她在电影里活了三十年,等回到生活中的时候,才发现好多东西自己都不懂。
演《缘份》的张曼玉,大概就是什么都不懂,一心活在电影里的时候。
与她淑女气质的人设不同,阿梅在里面是一个十足的酷女孩。如果Monica是那种会对Paul说:“和你在一起,我会觉得对不起他,和他在一起,我觉得更对不起你,所以我还是过一个人的生活吧”不敢爱的女孩,而Anita则是那种会对Monica说:“我喜欢他,就像他喜欢你一样”敢爱敢恨的女孩。
两人各自有风情。
梅艳芳而最后Monica和Paul玩缘份游戏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Anita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助攻。
她给身为分文的Paul一张地铁月票,好让他可以追到Monica,她找到Monica,告诉犹豫的她,Paul就在下一班地铁上,她甚至带着Paul去找Monica,一路上被他嫌弃和怀疑。而当最后一班地铁开过之后,Paul和Monica仍然没有遇见,居然是Anita,用她强大的人力财力,为他们加开了一班地铁,让两人终于相见。
Paul和Monica的缘份其实并没有那么有缘,它是Anita一力促成的。
豆瓣上有人写《缘份》的短评:“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
影片的最后,是两人在车厢里忘情拥吻的时候,Anita独自转身,留下一个寂寞的剪影。
典型香港电影的手笔。
《缘份》剧照写到这里似乎没什么好写的了。
我生得太晚,没赶上张国荣的辉煌时代,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我还没开始换乳牙。我到他逝去多年才开始看他的电影,他只是个形象,始终不曾鲜活。我听他的歌,只觉得动人,却不会流泪。他是个偶像,我却不能成为他的粉丝,因为第一次见面,就已经是缅怀了。
但当他的电影重映的时候,我会第一时间跑去影院看,我看的是情怀,又不止是情怀。
说到底,都是缘份。
《缘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