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1528/21c922ecff01e406.jpg)
有的同学写记叙文只会简单叙事,几个人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作文没有画面感,干巴巴的,还写不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环境描写和人物外貌描写。
以《路上的风景》(2017年贵州安顺中考作文题)为例,比如写一个发生在放学路上的感人故事。有的同学可能会这么写:
有一天,我走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个迷路的老人。这时,另外一个人过来问老人,你家里在哪里,我送你回家吧……
这就是两个面目模糊的人站在空旷的地方说话!
1、人物形象模糊不清
迷路的老人是六十岁还是九十岁,拄拐杖还是坐轮椅,或才健步如飞,老爷爷还是老奶奶?都不清楚。另外一个人就更模糊,年龄、性别、身份一概不清。
也许你自己心里知道,“另外一个人”是二十多岁的小子伙。问题是,你不写出来,我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也不是《三体》里的智子,怎么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
我会以为是一个九十八岁的老奶奶,帮助了一个六十岁的迷路老爷爷。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1528/3f988856589cd022.jpg)
2、故事环境模糊不清
故事发生在冬天还是夏天,放学时间是早、中、晚?不清楚。放学路上是在马路上,还是公交车、地铁上,或者路过的公园,不清楚。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构思故事情节时,先要确定何时何地,越详细越好。时间、地点确定了,环境也就清楚了,至少季节要清楚。
春天百花盛开,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穿着T裇大裤衩吃雪糕。秋天层林尽染,菊黄蟹肥,桂花飘香。冬天寒风呼萧,雪花飘飘,穿棉袄吃火锅。
同样是帮助迷路老人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季节,环境相差很大,给人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如果你能把这些环境细节写出来,作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会大大增加。
一个小技巧:如果写以“温暖”为主题的作文,可以把故事放在冬天的环境中,让寒冷的天气与内心的温暖形成对比,强化主题。
例1
记忆中,那天下着雪,天气很冷。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奶奶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我凝视着她在风中凌乱的白发,忽然定格成一幅老旧的画。一样的玫红色棉袄,一样的方格子棉裤,一样刺眼的白发,一样蹒跚的步伐,一样满脸让人心疼的皱纹。
雪还在下着,一片片的雪花落在厚厚的尘土上,人一脚踩上去,尘土就会带着雪花一同飞出去。奶奶一步一步向前迈着,身旁的雪花随她的一举一动而舞蹈,在空中打着旋,翻着滚。忽然我鼻子一酸,怀着对她感恩的心,全部化成了夺目而出的晶莹。
点评:字里行间似乎冒出丝丝寒气。这段描写画面感很强,让人感觉眼前白茫茫一片,仿佛看见雪花漫天飞舞,一老一少走在大雪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1528/9ed122db09973dcf.jpg)
例2
“收破烂喽!”窗外传来略带沙哑的吆喝声。母亲听闻,赶忙跑到窗户处叫那人停住。我也趴到窗台边向外望了望。只见那人看了我们一眼,停住了装满废品的三轮车。
我跟随母亲下楼去,呼啸的寒风立即袭来,我不禁又往衣服里缩了缩。母亲对那人说些什么,我便在旁仔细打量起来。他五十多岁,戴着加绒的帽子,穿着军大衣,两手不自然地放着,干瘦的脸上漏出呆滞的凄凉。随后,他走向三轮车,从废品下抽出几个袋子,又拿绳子将车上的其它东西捆牢。母亲见他收拾好了,带他去地下室拿东西。
点评:人物形象非常清晰具体,“五十多岁,戴着加绒的帽子,穿着军大衣”,仿佛就站在眼前。这样的文章让人一读就懂,印象深刻。
例3
院长跑来了。这是个秃头顶的中年人,双眼细长,眼下垂着两个囊袋,嘴里镶着白得过分的假牙。他喊叫着:住手!你们这是干什么?(莫言《蛙》,原文中人物对话没加引号)
这段话的前因是两个人在打架,院长闻讯赶来制止。院长是什么样子的,是男是女,多大年纪?我们不知道。
加上后面这段外貌描写,人物形象就很清晰了,特征明显:秃顶、眼袋、假牙。仿佛站在眼前,原来院长是个油腻中年。
人物外貌描写,是为了帮助读者在脑子里建立画面,牢牢记住人物,更好地理解你的故事。
有的同学写在路上遇到一个好心人,读完了作文,我都不知道这个好心人是什么样的人,男女老少都分不清。哪怕简单写一句话也好:
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
一个穿着连衣裙的漂亮小姐姐。
假如你是导演,剧本上只写了一句话:“两个人大战三十回合”。让你拍一个武打场面,多半要傻眼,外景和人物形象不清楚,怎么拍啊?
稍微改下剧本就能拍了。比如,瘸腿独眼龙在菜市场大战白发魔女,画面很清晰了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1528/c12ec8ff270c6a0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