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4-0【原文转载】永澄:终于搞定了卡片积累系统选型工作

4-0【原文转载】永澄:终于搞定了卡片积累系统选型工作

作者: cissyfriends | 来源:发表于2017-08-03 13:21 被阅读29次

原文链接:永澄:终于搞定了卡片积累系统选型工作

卡片的重要性,简单再提几句。任何的知识留存都分为几个层次,按照阳志平老师的方法,他将其分为:卡片、文件和项目(图书)三个层次。

我自己的使用,会在卡片和文件之间加入新的一层,就是:,主要用来管理自己的各种假设。

关于卡片,我说得也不少了,你可以移步去看看:

•《惊!系统学习真的是一种诅咒

•《学习者必杀技,4层次价值输出体系

•《停!不懂学习方法就会让自己瞎折腾

此外,本周二的文章《下一版本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构思》中,我也提到了卡片在知识输出端的重要性。

如果你觉得我镇不住这个道理,我还提供了一些资源给你,在文章最后,你可以自行去研究,他们都谈了一个道理:卡片很重要

最近,不知道谁又翻出了一本小书,点燃了开智世界,它的名字叫做《智识的生产技术》,作者:梅棹忠夫,我不介绍作者多厉害了,你只要知道很厉害就行了,哈哈。

入手之后发现只有比B5略大的大小,不到170页的厚度,行间距又宽的要命。但是,这本书里有作者常年用卡片的套路(只有8页),依然给人很大启发(本书不仅仅讲卡片的,不过,你如果不做知识管理和生产,就不要买了)。

本着元认知学习的三大要素:主题学习、行动学习和深度学习,我决定要好好把卡片大法实践一下!

尤其是,阳志平老师又开始显摆自己的卡片系统了,虽然我的也不差,但是,我想把这个部分做得再扎实一些。

这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挑战,因为,我已经完成了纸质文档电子化的系统搭建,并已经稳定运行了4年多,所有资料都是电子的。那我为什么还要实践纸质卡片呢?这多慢啊

诶,再说一次,“快与慢”不是我决策的原则。我想拥有几千张卡片完成的远距离联想的那种感受,没有做过这件事的人永远也得不到的。所以,结合着信息系统的更新,我开始了卡片体系的搭建。

说实话,纳博科夫的卡片和梅棹忠夫的套路并不一样,梅棹忠夫更考虑的是见识卡片,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认知边界拓展、深度增加的。我发现,日本人的套路基本都一样的,梅棹忠夫的卡片术和《零秒思考》、《零秒工作》的作者赤羽雄二的套路基本上一致的,一事一卡,136个月之后分别回看。

开智里讨论了很长时间关于卡片的大小。有人用凯萨的IndexCard做的卡片:

我也入手了IndexCard,可是卡片实在是太小了,它可以用来从书中萃取知识点。我拍一张给你看看:

你看,它还没有一个5.2寸手机屏幕大呢。对于梅棹忠夫的支持者们来说,他们觉得这个太小了,他们认为至少要按照“京大式”的搞成B5那么大,并且,日本的B5好像是12.8X18.2cm的,比一般的B5还要大。

京大式的B5纸,只有日本亚马逊上有卖啊,看着那令人感动的税费和运费(一本20元,税运两费60元),我想了想还是放弃了。既然是大纸,干脆就使用A5的吧,14.8X21cm,比京大还要大啊!我要为我的灵活弹性点个赞,在我把纸采购回来之后,群里还在讨论京大式怎么海淘的问题呢。

好了,那我最后的选项是:采用梅棹忠夫的发现卡片法,用A5大小、重量120g的纸,开始推进我的卡片体系建设。

我把成果展示一下:

这是我的最终成果,已经搞定了,满打满算一张纸可以完成约900字的产出。如果将内容结构化的话,大约可以支持600左右字数,足够把一个问题说清楚了。

目前,卡片还在实践和调整阶段,等我彻底弄好了之后,我会结合着整个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授如何高效生产的原理、思维、方法、工具、实践流程。嗯,等明年我再开吧,今年没空搞,先实践和抽象去了。

如果你想提前实践,我有几个建议送给你,来帮你少走弯路:

•提前规划卡片的分类;

•将卡片编号,以便于在电子系统中检索;

剩下的事情,自己去high吧。三年之后,我要认真写一篇实践记录给大家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0【原文转载】永澄:终于搞定了卡片积累系统选型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hp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