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给孩子读的中文绘本里总会出现几个反面人物,例如:一只笨水鸭,相信了一只隐藏起本性的老狼,差点连同自己和蛋一起被老狼炖了吃了,还亲自帮他找了炖鸭专用香叶。
每每看到这种情节,孩子就说:我也跟它一样,有时有点傻。
回忆起来,家人有时经常在他做错了事后,就口头禅说他“是不是傻呀!”我自己有时气急了,也会来这么一句。久而久之,他的自我评价就是:我傻。并且,每次看到绘本故事里有这样的人物就会对号入座,强化这个概念。
今日有个教育社群里有人分享了一大段,非常认同: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鼓励他人?因为他们心中有力量。为什么很多父母老是批评孩子?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力量。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先无助了,先绝望了。不断批评、指责、挑剔孩子的父母,是内心没有力量的父母。心没有力量的父母。
在我们冲孩子说出那一句“你是不是傻呀”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无助,觉得这孩子怎么就是教不会,真是拿他没办法。而只有我充满信心地知道,通过练习他就一定能做到时,一切才会变得非常地顺其自然。孩子自信成长,家长淡定指导。
在鼓励和打击二者中,有效的一定只会是鼓励。在鼓励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在引导孩子们思考,而不是给自己贴标签。贴标签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思维固化,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掉这种刻板印象,慢慢地有些孩子可能会放弃了努力。
于是,在第二次读那只笨水鸭的故事时,我问他怎么样才能不成为这样的笨水鸭呢?他回答得很好。我告诉他,你看,只要你努力的思考,总结以前错误的经验,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如果只是干瘪的鼓励,天天跟孩子说你很棒,自然也起不到相应的效果。有效的鼓励,应当是帮助孩子认识到,什么时候自己做对了,为什么做对了?什么时候自己做的不对,为什么做的不对?如何改进?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的减少指责,就能减少心理压力,引导其真正的进行自我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