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书院的创建,始于明朝而兴于清朝,几经兴废,按历史年代先后计,共有十三所书院分布县内各地,至清道光年间以海门莲峰书院最盛。
莲峰书院又称忠贤祠,位于潮汕名胜迹地莲花峰西北侧钟南山麓,坐北向南,座拥主峰莲花峰,背靠粤东名刹莲峰古寺。自明代创建该址以来,闻名远近,功能合二为一,既是纪念性祠堂,又是兴学育才的书院,为清代潮阳县四大书院之一(四大书院为东山书院、莲峰书院、六都书院、贵山书院),人们出于对文天祥丞相的敬仰和怀念,四百多年来多次对其维护修缮,是一处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遗址。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文天祥从江西举兵勤王,匡宋抗元。转战东南沿海,为追寻漂泊于海上“南逃”帝舟,屯兵潮阳。公元1278年冬登临莲花峰眺望帝舟,为莲花峰留下了忠踪故迹;后有元朝隐士张鲁庵慕名前来,效法“首阳高风”,莲花峰因此成了后人们瞻忠仰烈的名胜迹地,成为儒道释高士隐栖“尘外”,“梅隐”之所。
为纪念忠贤的爱国精神,明朝万历甲午年(1594年)由驻海门金吾将军江应龙和隐士吴从周倡建,在莲花峰钟南山“云水结庐”处(原为元张鲁庵隐居住所及明吴从周隐居讲学之“海镜堂”)创建祠堂,因纪念文天祥及张鲁庵“一忠一贤”,故取名“忠贤祠”。
清道光四年(1824年)南澳总兵蒲立勋、潮阳县令王履祥、海门营参将何岳钟把“忠贤祠”拓建成“莲峰书院”,门联曰:“座拥莲峰五岭风云横笔阵,门迎练海千层波浪涌词源”。每年逢文天祥生日( 农历五月初二 )及就义日( 农历十二月初九 ),当地百姓都举办纪念活动,隆重纪念宋文天祥丞相、 元张鲁庵 先生、明江应龙将军、 吴从周 先生及清因抗击海贼阵亡的参将陈名魁、守备李象斌六位忠臣贤士。
“见贤思齐”是官府在此设立书院的根本原因,也是此处办学最大特色,为地方培育人才作出过很大贡献,“书院春雨”因此位列莲峰八景之一。清光绪四年(1878年)县令张璇、参将冯耀祖募资再次大修书院,并聘本县知名学者郑安淮主讲。
1997年当地政府拨款及莲花峰风景区管理处再度募资全面整修,修旧如旧,保持明清建筑格局,配以潮汕传统建筑装饰特色,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使之面貌焕然一新。
“书院春雨”润物如初,天道好公,人心自在,莲峰书院历经沧桑,但风采依然。如今莲峰书院已经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文物保护单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