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监里也有钢铁直男。
(清)梁溪坐观老人的《清代野记 内监直言被诛》载: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六日,杀奏事处太监寇连才于菜市。
太监有兄在琉璃厂松竹斋纸店为伙。予询其故,寇曰:“余弟违例上奏,条陈十事:请止演戏;请废颐和园;请还宫办事;请罢修铁路;请革李鸿章职;请续修战备与日本战。”不伦不类者十条。奏上,慈禧疑有指使,嗣见其文理不通,且多别体字,乃信之。即亲讯之曰:“尔不知祖制,内监不准言政事乎?”曰:“知之,然事有缓急,不敢拘成例也。”慈禧曰:“尔知此为死罪乎?”曰:“知之,拚死而上也。”慈禧太息曰:“既如此,不怪我太忍心矣。”即命交刑部照例办理。至菜市,脱一碧玉搬指赠刽子云:“费心从速。”又以玉佩一、金表一赠同事内监之来送者,从容就死,神色不变,年甫十八也。
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这位本在奏事处听差的太监小伙儿也算够倔了,所奏请十事,几乎全是冲着老佛爷而来,问题是,恩准与否,还得老佛爷裁决,这不是自讨苦吃,自寻死路么?而像这种打小经过自宫便到宫里的“小萝卜头”对老佛爷的淫威又岂能不知?可你要说小伙儿出于年幼无知,看上去也不尽是,像停止宫内演戏,废颐和园,甚至罢休铁路,显然主要是从节省经费的角度来考虑的。经费节省下来干嘛?“续修战备与日本战”呀。甲午之战发生于1894年,而小伙儿被处死是光绪二十二年初即1897年,清政府战败过去也就仅仅两年多些,上上下下都耻辱呀。
如此说来,这位叫寇连才的太监小伙儿确实出于为国分忧的动机,冒死劝谏,不惜身家性命,有点像“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后,谭本来是有时间像康有为和梁启超一样逃走进而流亡海外终免一死的,谭却不,等着官兵来抓。皇帝尚在囹圄,做为臣子的岂能一逃了之?故必以死相报。寇与谭死的方式几乎如出一辙,可身份不一样,知名度不一样,影响力也就有了天壤之别。
清宫内的一些相关记载看,慈禧此前对少年寇连才还是比较喜欢的,讯问时的口气里依然可看出,寇连才倘然稍稍服软,活下来是没问题的。“老佛爷”之名也不是白叫的,不少时候还是有点悲悯的。可小伙儿偏不,就是不认怂。人虽卑微,精神气儿可是可敬可佩,不服不行。
于菜市口临死,“脱一碧玉搬指赠刽子云:“费心从速。”端的英雄壮举就不说了,小人物嘛。可几乎凡面对抡起的屠刀的死囚,都要向刽子手行点贿,“送”个“红包”——类似的记载在古籍里屡见不鲜——就让人有点抓瞎了。俗话说,早也是一刀,晚也是一刀,其间差别至多也就不过几分钟吧,午时三刻准点开斩呢,那可是千古不变的老规矩——可连死都不怕的人还在乎这个?谭嗣同被砍头倒是被砍了三十多刀,那也只是为了宣泄仇家的内心仇恨而已,而对于死囚,怕是被砍第一刀后就失去了知觉,即便随后被刴成肉泥也无所谓了。这么说吧,怕死也罢,不怕死也罢,死囚们未死前对凶神恶煞般的刽子手多少还是有点内心忌讳的,故而须打点一下。另外一层意思应该是——你这一刀下去,既终结了洒家性命,也成就了老子的一世英名,你我也算一种缘分吧,先谢了,请笑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