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无条件接受当下的一切,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来成长,但现实生活却事与愿违,孩子的很多做法不尽人意,这些不能让大人满意的做法,恰恰是孩子成长良好的风向标。
日本心理治疗师佐佐木正美认为:带有与年龄相符的孩子气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孩子就应该做符合他年龄的事,婴儿用哭泣吸引妈妈注意,让妈妈抱让妈妈哺喂,让妈妈换尿布,这就是发育很好的孩子。
反而是那些一味做出讨好父母喜欢的事情,不给父母添麻烦的孩子,精神状态并不健康,自立能力往往发展的比较缓慢。
低龄儿童在重复做同一件事情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切不可破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从而加剧孩子的问题行为,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大人对孩子的要求必须是适当的,不能要求孩子无条件接受当下的一切,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不焦虑、不指责,告诉孩子做事的正确方法,在一边守护着孩子,大人要相信孩子,相信时间,相信成长的力量,焦躁、担心和愤怒,只会把一切弄得更糟。
低龄儿童的问题行为按照形成原因可分为三种:一不成熟。指身体发展,智力发展,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社会技能不足等。二未满足的需要。指独处的,需要被关注的,需要成功和挑战的,需要掌控感,安全感,被爱已被接纳等,且个体需要存在差异。三压力与弱势。因暴力、遗弃、贫困、慢性疾病等导致的。第3种情况一般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我们先了解前面两种情况——不成熟和未满足的需要。
一、不成熟。我们大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玩着玩着就打起来了,最后不是你哭就是他哭,如果孩子跟你哭诉,你肯定会很生气,有的甚至会跑去跟对方家长投诉,你孩子怎么这样啊?动不动就打人呢?你家里有没有管教?严重的,可能会造成言语上的冲突,但到第二天,几个孩子又和好如初,像没事人一样玩在一起。
这就是有些孩子不成熟的表现,可能他语言表达跟不上他的思维,所以,我们父母不能把沟通不足当做道德问题来扩大化,会给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非常大的压力,甚至会妨碍孩子社会技能的发展。
此时,大人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为什么愤怒,发现并表达自己的愿望,帮助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而不是一味讲道理:“我们要团结友爱”或指责“你怎么能欺负别人呢?”
二未满足的需要。每个孩子都需要安全感,归属感,期望被关注,被尊重。教育不但需要父母的关爱,还需要规则和秩序,教育之难在于父母、教师要权衡,满足孩子哪些需要,怎样满足这些需要才能使他们更好的发展,这就需要父母懂一点教育学的知识了。
孩子每向前走一步都是他人生的成长之路,做父母的不要过于担心,孩子出现错误或做错事是正常的行为,教育要允许孩子试错,父母、教师要有容错的能力,要教孩子如何正确的看待错误,指导孩子如何做,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助推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