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性教育
被家长忽视的,只有性教育吗?

被家长忽视的,只有性教育吗?

作者: 玉米萝卜刀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10:06 被阅读0次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他掏出来,我被逼到涂在墙上。老师说了九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我说了五个字:『不行,我不会。』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可以说话之后,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我不愿意用“刷爆了朋友圈”来形容这篇文章、这位作者,因为这样是对严肃的背叛。

    从作者的描述来说,「這個故事其實用很簡單的大概兩三句話就可以講完,很直觀,很直白,很殘忍的兩三句話就可以把它講完,就是,『有一個老師,長年用他老師的職權,在誘姦、強暴、性虐待女學生』」

    因为性侵犯,导致正值花季的女孩们在这样一个传统社会中,从一个事件的弱势者,变成了被大家瞧不起的人。这样的逻辑正常吗?不一定,但普遍存在。这次热点话题背后,许多网友匿名在角落里诉说自己的经历。令人心痛的是,不是她们不敢走出来,而是这个社会对她们并不宽容。这种不宽容不仅是来自于外人,还来自于最亲近的家人,还有无法说服自己的痛苦。

    世界永远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十年前,台湾知名女演员白冰冰的女儿被几个绑匪强暴并且撕票了,其中一个绑匪陈进兴是最晚落网的。他在六个月逃命过程中,陆续犯下了19起以上的性侵犯案件,并且在奸杀之后大吃大喝,夺走了一切看得到的财产,威胁受害者不让报案。

    这些行为,能被称作是一个“人”做出来的吗?当然不是,所以我们很难想象这些活生生的痛会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

    我们看不到、预测不到这个世界上会有多么可怕的事情发生,也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父母、子女真实的想法。

    关于房思琪人们讨论更多的是,作者是谁、这个故事的细节、还有我们缺失了的性教育。可实际上,孩子们缺失的远不止性教育。

    打开百度,搜索“青少年 自杀”,你会看到目前的话题之一“蓝鲸自杀游戏”。搜索“孩子 自杀”,你会看到许多想象不到的数字和报导。搜索“天才 自杀”,你会看到自杀了的天才们,年纪基本没有超过30岁,包括写《房》的作者林奕含。

    性侵犯案件是一面社会阴暗面的镜子。而更多奔赴死亡的声音,仍在不断响起,就像细细的雨点沉默地打在湿润的土地上,只是因为没有闪电雷鸣为它们的前行奏响鸣曲。不够痛,不够了解。

    如果说,强暴也是一种美学的话,那么虚无又何尝不可呢?

       “人生的景象,就好比是一幅粗制滥造的镶嵌砖上的图画,近看不能产生任何效果,远看才能欣赏出它的美妙之处。因此,欲获得你所迫切的东西,也不过是发现它的虚无而已。虽然我们常常期望在美好的事物中度日,同时又每每感到悔恨,希望过去的能复还。我们把现在看作是一时的忍耐,且仅仅把它作为达到我们目的的途径。
       为此,就多数人而言,如在弥留之际回顾过去,就会发现他们始终是暂时而生,这样他们就会惊诧地发现,他们所漠视的没有享受过就滑脱过去的东西,正是他们的一生中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又有谁不能说,其一生都被希望所愚弄,直至扑入死亡的怀抱呢。”
    ——叔本华《论生存的虚无》

    能想象到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看到这段文字,会感到生命多么地美、有多么地绝望吗?

    和虚荣又虚伪的大人不同,孩子不会一边背下自己毫无感觉的文字,一边拿去朋友面前炫耀说这是叔本华的句子。如果孩子已经变了,那不仅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还是家长的失职。

    我们不能在给孩子过早提供又美丽又绝望的观点,同时还塞给他们有色眼镜,假惺惺地说“戴上了,才能认识到真正的美丽。”就像房思琪说起家里性教育的缺失时,母亲诧异地看着她,说:“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的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文学的世界里绝不会缺少性的描写,可父母却把谈论性当做“不纯洁”的标志,让被性侵的少女只能用想象力给自己编造一个“和老师的初恋乐园”,把自己囚禁在里面,说“爱”才是美。

    和“扭曲的美感”密不可分的,还有“虚无主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名词,只是觉得大凡冠以“主义”的,都深奥不懂,更别说一个孩子会有类似的观点了。其实,“虚无主义”很简单,只是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

    “虚无”是来自生活对精神的强暴。它带来的美而痛苦的感受不亚于想象自己爱上了施暴的老师。产生的原因不在于没钱,不在于没追求,不在于你没有什么。只在于你信仰“虚无”的时候,人类的所有认知都将失去话语权。它太宏大、太壮观,又是如此现实地存在着,和宇宙一样,只是你之前并不认识它罢了。

        物化状况下的人们始终无法获得充足的幸福感:忙忙碌碌,惶惶不可终日,不知所终。日常生活中人们正在遭受着虚无主义的侵袭和折磨: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天辛苦的劳作,得了片刻清闲,内心深处那个不安的灵魂便跳会出来要求“家园”的安顿。心灵归宿、精神家园正在迷失,日益被空虚、无聊、乏味、焦虑、无意义和无目的感所占据,表现为萎靡和惶恐不安。“虚无主义”这个被尼采称谓的“一切客人中这个最不祥的敌人”,已经“站在门前”,“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重心,因此暂时束手无策”。
    ——黄学胜《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
    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

    我在初高中交接的那个年纪,一度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我活着是为了不让父母担负失去我的痛苦,除此之外,现实世界并没有那么多值得留念的。朋友终将忘了我,痛苦也会愈合。如果不是我妈跟我说,“你发生意外,我也不会活了。”恐怕今天也不会有离开家乡远方寻求梦想的我。

    现在的我,给自己找了很多生活的意义,舍不得放下的多了许多,内心也没有那么坚硬又脆弱。可我依然知道,在这世上,你若是没有渴求的东西,你依然会在虚无中自我拉扯,寻找一个人类无法在这个世界中找到的答案。

    上学期,我在马原课上做了关于“虚无主义”的讲演,那位亲切的任课老师在听后分享了自己过去得抑郁症的事。她当时说:“‘虚无’也是很美的。没有体验过的人生,可能还是有点缺憾的。”

    后来,我看日剧,发现星野源十几岁留长发的时候和现在自信又阳光的样子完全不一样;我在网上认识了剽悍一只猫,看到他说自己也有过抑郁的两年;还有笑来老师……每个人,都会在失去人生重要之人、重要之事是有直震灵魂的冲击,导致很难站起来。拥有这些,其实是一种幸运。我们尚有宝贵之物可以失去,而那些像白纸一样的孩子们呢?

    身为一个被教育了十四年的人,我依然觉得学校没有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说,经历过的一切都是错的,而是他们告诉了我们知识,努力开拓着我们的眼界,却没有引导我们走向自己。门仓多仁亚在说到德国和日本教育差异时,说到德国人会问“自己是怎么想的”,而日本人会问“大家是怎么想的”。所以德国小孩很早就不被时尚潮流牵着走,而日本人则是出了名的团结。我们缺少了一个问孩子的核心问题,从而让孩子误以为成绩最重要。几年前的我,并不这么认为,也没有意识到是因为不那么喜欢、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让自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独特的个体。家长不一定就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但至少该知道自己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对于孩子的价值观不说,至少性教育,别人说不如自己介绍。可能你们不信,当年上初中的孩子已经学会在教室里讨论和性有关的话题,并且贼兮兮地开玩笑,这些反而成了女孩子们最开始知道的性知识。

    与其一直觉得“脏”,不如说服自己接受。别等孩子接受不了“不完整的自己”时,再后悔失去了她。


    今天的话题似乎有些沉重

    不过这篇小说和“蓝鲸游戏”,的确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

    下次讲点轻松的吧!

    分享我在同济和山大的不同体验,希望能给要高考的孩子们一些鼓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家长忽视的,只有性教育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tx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