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山水之行(三)

山水之行(三)

作者: 流年染墨香 | 来源:发表于2023-08-21 00:52 被阅读0次

          远赴人间惊鸿宴

          一睹仙山盛世颜

          问道几许何所愿

          福禄寿喜财皆安

          似乎是积蓄太久的一种期盼,亦或许是对老子道德经的一种执着追寻,今天我们终于要登老君山了。去感受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所在。

            先介绍一下老子吧。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据《史记》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与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就是这位已化作仙人的大教育家,两千多年前骑一头青牛,隐居伏牛山,潜心研究,将自己博大精深的思想汇聚成一部为人、为世的传世佳作《道德经》供后人、世人参悟学习。那么《道德经》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它的精髓要义是什么?

            《道德经》的精髓提炼出来只有六个字:“顺势、微著、自然”。这六个字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能够帮助人们悟透《道德经》的真谛。其次,老子认为世界是阴阳两股势能的来去交替,阳势代表着生发、壮大、成果,而阴势则代表隐去、衰退、消散。这两股势能是此消彼长、互相对立的,是顺应自然的。此外,老子的思想也强调了对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最后,《道德经》中的精髓也可以用“无”来概括,即道的本质是“无”,因为道不能有具体的属性,只能是恍恍惚惚的一片混沌。总之,老子道德经的精髓包含了顺应自然、辩证思维、无为而治等多个方面。

          一个人成就一部优秀作品,一部优秀作品成就一个了不起的人。老子抛开世俗,用出世之思想推演入世之方法,给后人留下处世之道,令后人敬之、学之。

          真的不虚此行,坐索道来到十里画屏。老君山十里画屏在初秋里的云雾里尤显神秘,山的背阴面被云雾深锁,原本的林立峭峰,原本的苍松劲柏,原本的万丈深渊,原本的峰峦叠嶂……被浓雾掩盖、填满,偶尔阳光闪一闪,会看到山的轮廓,游人在浓郁中穿行,极像仙人在天宫游荡。老子能寻到这样一个绝佳的归隐地,足见其独到又智慧的眼光,看来美的环境是促使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最基本条件。

            登上伏牛山最高颠,一副对联“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横批:无为”告诉我自然面前人的力量和智慧。人是自然的主宰,却得从内而外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又登玉皇顶和金顶,看香客如织,在烟雾缭绕中将自己的心愿寄托给太上老君,让老君成全他们俗世之宏愿,现世之安稳,今生之梦想。

          而我在拥挤的人群中寻找一份沉静,寻找该有的一份悲悯和坚定,以及寻找那份入世的自信和从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水之行(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ue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