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 可似乎许多书过目即忘。于他人交流起来,总是惊叹于别人的引经据典,口吐莲花,而我明明也看过同样的书,却有点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的味道。
查找原因我总是把原因归因于看过的书太少,量变未引起质变。直到我参加了一个读书会,看了《实用性阅读指南》才明白了二三。
1. 确定读书目的。
有没有发现,当你主动的去关注一些信息时,信息一下子变得多起来了。记得当时我准备买车时,喜欢一个品牌,发现满大街都是那个品牌的车;当年怀孕了,发现怎么路上的孕妇那么多;给孩子找蒙氏幼儿园,竟然一个小区里就有七八家…….。
读书也是一样,当我们明确好自己的读书目的,“集中火力”,也就更容易获得想知道的信息。
2. 只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确定好了自己的读书目的之后,就可以概览序言,目录和后记来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在此基础上,基本上可以提出一些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带着疑问去翻看书时,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比如之前我看安妮鲜花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之路》,就提出了如何专注于对2岁孩子的英语启蒙,以及自然拼读法到底和我们平时学习的音标学习法有什么区别等。
3. 通过序言,目录及后记掌握概要
“序言”一般是写的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凝聚了作者的几乎所有的观点。“目录”则是一本书的整体构成,相当于组织框架,“后记”则是对写整书的过程的总结,感想。可以用我们去商场吃饭的体验打个比方:序言类似于餐馆前的各式宣传,目录则是菜单,错过这些,整个就餐过程显得很盲目。
4. 要有时间意识
有些书适合速读,就需要时间意识,倒逼一下自己,只读取对自己有需要的信息,会发现效率会更高。有没有发现考试时最后几天的复习效率是最高的,因为压力的存在。
5. 不试图全部理解。
据统计,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到书的20%,而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抓住了这4%也就抓住了这本书的核心。现时下流行的《得到》APP每天读本书,不就是根据的这个原理吗,二十多分钟就能让你抓住一本书的核心。古代皇帝的读书大臣不就是自己先读,再概要的讲给皇帝听吗?
6.有意识地“输出”
教是最好的学。因为这需要读者理解书本内容,再用自己的话去输出。输出包括:口头及写作。当然如果在读书之前就抱着输出的想法去阅读,效率会更高。我现在几乎所有的输入,都会想着去做输出,当然包括此刻的书写。
7. 并列读书法
在不同的场合读不同领域的书。比如,洗手间,卧室,餐桌,背包…..这样有利于切换思考,提高吸收效率。
8. 适合自己的书才是最好的。
看权威人士的推荐,或是一些热销榜单固然可以给到你不少的参考,但如果照单全收,买下来会发现未必就真正的适合你和孩子。可以先加到购物车,再去书店翻翻看是否适合你们的口味,这样下来也就大大的提高了买书的成功率。
9.不借书
且不说借的书不方便在书上做笔记,而且还不方便二次翻阅。再者花了钱,总想着收回成效的,自然也就会行动起来。
效率的提升非一朝一夕,时间有限,书海无涯,但愿我们都能做高效能的阅读人士,在书海里航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