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节课,是实操的第二天,从理论变成实际的操作步骤。课前老师给了我们童书妈妈曾经的案例与实施形式(A一分钟神秘人、B艺术装置、C写作嘉年华里的故事库和街头行人的主题访问),启动我们对课程设计创意方面实操的理解,包括:感受力、故事力和思辨力三方面,然后让我们自己选择(给予自由)一个组加入讨论,讨论的结果由一个人进行课堂展示,其余人做展示补充。
当课堂进行到街头主题访问时,我一边听课一边浮想翩翩,想到如果我也有学生,我会带他们做什么主题?想到我陪小女儿(3岁时)看了绘本《田鼠阿佛》之后,带女儿到户外散步,她会收集不同的树叶和掉落的花瓣,跟我解释她在“收集色彩与形状”,回来时大大的太阳底下她坐在空旷的广场中闭眼打坐,跟我说她在“收集阳光”,当然还有很多看了绘本之后她由感而发的那些“诗”。现在社会的孩子,大多都是坐在汽车里,不知道天空是不是只有蓝天白云,也不知道路边是不是只有那些擦身而过的大树,更不会留意日出与日落有什么区别?这就让孩子少了很多直接的观察与感知。但是每个孩子本身对世界万物都是敏感的,只是我们没有去调动或者启发孩子这方面的感知而已。但我从我自己孩子对大自然的各种感慨里知道,只要我们制造机会与条件,孩子的五感将会爆发出他们的小宇宙。
例如像今天草心老师所引导的那样,只要她给出事例,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像我一样“啊,对啊,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呢”的灵感启示,打通任督二脉,灵感自来。
灵感来了,可能会有很多,我们怎么落实?孩子的思维都是散发的,如何聚焦呢?选好题之后,我们如何评估实施的可操作性,如何实施,如何完善,这些都是将想法落地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上让我们做出了选择,通过小组讨论,我们在集思广益里捋顺我们的教案设计。分组展示之后,老师的反馈也让我们知道哪里是闪光点,哪里还需要改进。不同的主题,我们应该如何操作等等。
对于这些创意,偶尔的时候我也会想到过,只是就像课堂里提到的“一个人的创意,背后有很多帮忙策划、实施与管理者”,现实生活里,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我集创意、策划、实施与管理于一身。我好期待自己能加入一个不仅仅是自己的团队,这样也许我可以将更多的构思变成真正的案例。
笔记:课程是一种语言
课程创意——什么是创意,老师提供了一个用积木创作成不同的作品来举例说明什么是创意
案例示范:
一、一分钟神秘人
让嘉宾先来一次短暂的观察,然后中间给孩子们福尔摩斯方法之后,再让嘉宾出来让孩子们按福尔摩斯方法观察,再进行观察推测与写作。
二、艺术装置
提供北京艺术馆的艺术装置,《空气的记忆》,里面收集的是2003年非典时期北京的空气,问大家对这空气有什么感觉,然后联系背后的故事。通过嗅觉激发感观,让素材生活化,有烟火气。
三、写作嘉年华里的故事库
在人生仓库里有很多物件,让参与者去触摸、联想,再观察
四、在街上进行《你幸福吗》为题的行人访问,让孩子采访相中的路人
如果是高年级的孩子,也可以问孩子“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更幸福?”
或者开展思辨会,推动思考,对他们来说,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三和四的创意目的是挖掘生活中真实的故事
老师插入了个人案例:一个女孩大学后回到家,睡觉时爸爸给她盖被子,还亲了她一下,触动、感动。
五、要是自己组织课程设计,难不难?
难——坐等被投喂
——创意黑洞
——觉得实现不了
——嫌不够精彩
课堂调查——
如果让你设计,愿不愿意?为什么?
愿意——形式新颖,像玩一样
——走出课堂,找真实素材
——想探索,有趣,还和其他人一起玩,好玩
——很有意思,有挑战
——学中做,做中学
——调动主观能动性
这样做是否有效?感受是什么?
有效——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
——亲身体验
——增强了感受力,观察力,也促进了思考
——打开了感官,自由表达
——放飞
——说真正想说的话
——能够回归成长,表达本身的样子
六、一个人的创意,背后有很多帮助实施与管理者
七、创意(痛点和兴奋点)
读书、电影、心理学实验、心理游戏(例如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艺术展览、自然活动、思考实验、综艺节目
分享——你现在就是火焰山山脚下,天天拿着一个缺口的陶瓷罐等着下雨的姑娘。接下来就要电闪雷鸣了,掉下来的每一滴雨都是你头脑中生发出为的创意,你不会挑剔任何一滴雨水,不会挑剔它的样子、纯度、口感、以及是否卫生,因为你把他们视为生命般珍贵。
八、受力——激发孩子的五感表达
故事力——激发孩子挖掘生活经历中的故事
思辨力——激发孩子思考、辩证地看待问题
九、课堂活动——分组创意设计(干就对了)
我在感受力1组
先讨论了我们的经验推荐——观察,然后讨论课程设计的流程——时间,地点,时间范围,事件,写作主题
主题:舞蹈大厦的电梯口——看到、听到、想到
——亲子关系、孩子表情、妈妈的话
观察、记录,分组选题
确定主题——我送孩子上舞蹈班(站在家长角度的观察与感受——启动孩子的逆思维)
十、两个小组组成大组进行选题聚焦,决定最终的课程设计方案,派一个人展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