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我们要检视物化现象。我们会先探索它在孩子正常发展过程中的缘起,并指出对孩子而言,要在这个世界上为自己建立一个安全的地方,并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应付那排山倒海而来的强烈焦虑,物化是多么有用和必要。接下来,我们会探讨固着于物化会带来的一些限制性和分裂性的后果。最后,我们会对如何超越物化的限制,坦诚地与他人互动和对话,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要强调物化是完全正常和必要的。但人若固着于物化,而对自己以及如何与人联结近乎完全无知,问题就来了。
学习物化: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孩子出生时,虽然身体脱离了他们的母亲,但并未随即带来心理
上的分离。新生儿在经验上和心理上,似乎无法从他的整个环境分化
出来;所有的东西都是孩子的某种延伸。因为感知器官尚未发展,早
期的经验都是模糊不清的,而且非全即无,因此,孩子对饥饿或饱足、热或冷、痛苦或愉悦、黑暗或光明所体验到的反应是非常笼统的。
随着感知能力的提升,孩子逐渐能辨识出周遭的一些显著形象,并给这些形象贴上标签。他们学会辨识一个巨大的形象,它来来去去,而且似乎跟痛苦的解除有所关联。这个形象,他们最后叫它"母亲",或任何代表主要照顾者的名称,不论性别。在生命最早的十八个月里,随着感知能力的快速发展,孩子逐渐能够辨识和指称物体(包括人。借由命名,让孩子得以将经验象征化,将感知到的整理成可复制的现实。孩子通过辨识和命名这些发展的必要过程,学着去辨识周遭的世界,并开始去理解它,逐渐建立他们对周遭事物的掌控。
成长中的孩子在充满物件的环境中四处移动和玩耍。他们开始离开能提供安全保障的主要客体,亦即他们的母亲或那些担任"母"职的人,到处探索。爬离母亲身边时,孩子会转过头来确定她仍在那里。随着信心的增长,他甚至能单独在房间里玩耍,不时以声音与一墙之隔的母亲互动。就这样,孩子组装出母亲的形象,也就是客体关系理论学家所谓的"内在客体"。'当这个客体渐趋稳定时,孩子知道他们的父母(以及父母提供的保护)始终都在,也就更加安心地到处走动了。就此而论,将他人形象化是控制和稳定心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最初两年,即使孩子已经开始指称物体,他们可能仍然无法清楚分辨周遭的物体是与其分离的实体。孩子体验到的那个来来去去的"母亲",是自己的延伸。孩子抱着的玩具熊仍然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分离的实体。的确,孩子很可能觉得所有他们指称和物化的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这就是婴幼儿期的"原型自恋"( primarynarcissism )。虽然他们在辨别不同的物体(从而磨炼辨别力),但仍然把那些物体当成自己。因此在孩子眼里,母亲是自己,玩具是自己,食物也是自己。
许多理论家认为,孩子要到两三岁有了自我觉察后,才能清楚地将"我"从周遭的物体分化出来。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孩子意识到"我在这里!"因此,这些"难搞的两岁幼童"其实是在实验自主性的意志,和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自我感;到了大约三岁的时候,那个自我终于"诞生"了。从此时起,孩子开始展现他的个人意志和选择,并准备为个体化的人生拉开序幕。我们要特别声明,并非所有的理论家都同意自我感是到三岁左右才稳定下来的,有些作者根据当今的一些研究,指出自我是从人出生时就有的。我们个人认同的观点则是:自我在出生时只是一个"尚未显现的潜能";我们主张人自生命之初即有一个本体,而且自我是通过经验发展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