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于这个问题也不能片面理解。西方不乏有养老金的老人去世多日才被人发现的案例。
欧美福利国家建设思路主要有两个:
普救性模式,主张不区分职业或社会贡献,社会成员皆享有社会津贴。选择性模式,认为社会福利的作用是“补救”而不是“预防”,社会津贴应发放给“真正的穷人”,而非全体社会成员。
在这两种思路的相互影响之下,半个世纪以来,欧美产生了形式多样的养老体系。
但是在相对健全的福利体系保障之下,西方的许多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独居,与亲人、朋友保持适度的距离,而非与儿女生活在一起,但独居造成的心理孤独和生活不便,亦不可避免。这样的养老生态,是社会习惯、文化传统、福利制度、经济水平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由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起养老的责任。
中国有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指的是老人(父母)病重卧床时间太久,在社会养老福利不健全的条件下,再孝顺再好的子女都有没有办法随时照顾起居,时间久了需要上班挣钱,可能父母连子女的人影都看不到的。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我国农村有养老体系,但是总体水平需要提高。
儒家的孝道没有错,同时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支持和教育引导。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老龄产业的发展跟每个人都有关系,事关总体社会福利。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我国现有老龄人口是欧洲老龄人口的总和。据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有老龄人口1.3亿,而去年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42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1%。他预计到201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1.6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2%,并将于2015年突破2亿,而到2044年前后甚至将高达4亿。
这样看来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制度建设,教育引导,加上资金的支持,中国未来养老事业发展才会更有前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