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对于我花钱学习各种课程这件事,敢怒不敢言憋了大半年,前几天他借着跟我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机会搞起了批斗:
你说你之前学英语、学烘焙、做手工都有什么用,费劲学完了现在也不见你碰。
我现在哪里还有时间搞那些?
所以说,你就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某一个领域里,不要什么都想要,最后只懂一点皮毛。
论说话,老胡是斗不过我的。他说一句我回怼十句,一场批斗会毫无预谋地成了反批斗会。
如果不经历那些跌跌撞撞,怎么会成为现在的我?
2013年的深秋,我哭着打电话找我爸要钱学交学英语的首付,学英语的机构帮忙贷款剩下的学费26260(这个数字时隔5年我还是记得这么清楚),每个月还贷款990,那时候我的工资是1800/月,房租400。那时候我还不认识老胡,否则,可能就会被他这么一个保守派给驳回了。
我不知道花了这些钱,未来还要花费一年半的时间与精力,到底能不能收获一个更好的机会,但我明白的很,树挪死,人挪活。
英语没学完,有了现在这个有大量时间读书写字的工作。
学习英语的使命到底结束,我并没有想过继续学习英语以达到职位的晋升(IT公司,就我一人项目助理,其他都是工程师);我也没想过再通过英语跳槽,我其实没有太大的职业野心,而且我对英语没有那么多的热情。
在这期间,我对手工布艺产生了兴趣。因为手工的磨练,让我一个急性子的人可以安安静静坐一天。经历过无数次的拆拆缝缝,在最后看到成品的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这成了我日后做事的信仰。
做手工做了两年,虽然有些被转换成钱,但我深知,手工不是我的天赋所在,论设计,我没有丝毫想法,只是copy别人的教程是走不远的。恰逢生了孩子,手工也被搁浅了。
2016年年底我报名学习新媒体写作。原以为假以时日我也可以成为育儿大V或者心灵鸡汤导师,结果就是现在你们看到的这样,我把公号经营成了一个公开的日记本。
可喜的是,我从新媒体写作迈出的这一步,机缘巧合之下走上了文案这条路。去年就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只不过我没意识到这对于我意味着什么。
我还在继续找寻,于是在4月份学习了基础烘焙。烘焙一直在我的学习清单里,拖了三年时间才实现。
我学完回来买了一堆材料和磨具,整天琢磨着如何利用晚上的时间做出小事业。很快,烘焙的梦想又夭折了,因为我发现写文案要比烘焙来钱快,我有每天晚上练习烘焙的时间,不如多接几个单写文案。
情怀养不活日子。《会赚钱的妈妈》一书里提到,成功的商业构想应该符合以下三点:
有稳定的收入
让人满足而不是疲惫不堪
让人扬长避短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在文案上投入时间和金钱,也正因为在这方面确实努力了很多,所以我也没花多大力气推广(懒),后期陆续有人来找我写文案。
其实2018年我还报名了写作课、读书课,但都没太用心,唯独文案让我鸡血满满,也可能是因为我明白这一切的付出最终都能赚回来吧。
2018年对于我来说,可以简单粗暴地概括为“文案年”,这一年几乎每周都在写文案,而且还扩展了广告文案,这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在12月以前我还不确定文案是我的天职,直到有天晚上为了赶一篇文案,我写到凌晨2点仍没有睡意,反倒是越写越开心,下笔如神助。第二天我说给朋友听,他说了句:“你是真的喜欢呀。”
好了,我不再漫无目的地寻求我的发展方向了,应该是文案没错了。
老胡批斗我的那句:“不要什么都想要,最后都只是懂个皮毛 。”我很赞成,但请容我辩解一句,如果没有前期的大量探索,我又怎能抓住梦想照进现实里的那束光?
还是那句话,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很多人见证了我的成长,跑来问我该如何学习写作。其实可以不是写作,可以不是文案,甚至可以不是读书写字,而是在你感兴趣的领域,多尝试,多思考,适当坚持。
改变其实很简单,不是在脑子里万马奔腾,而是把脚抬起来跨出门槛。
我庆幸在2018年的年底确定了目标,接下来只需在这一个领域精耕细作。 我现在特别信奉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一句话:
一个人要及早选择他拿手的最喜欢的事情,然后做到极致,无论做什么,没有不成功的。
人生这条路啊,走着走着就清晰了,别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