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篇清华毕业的中产阶级“吐槽”自己的女儿,担忧自己的女儿未来不如自己,整片文章有些契合“小舍得”中的一些观点,精英阶层目前担忧的是自己的孩子在智商上无法延续父母的辉煌,面对着越发激烈的竞争,太多太多的中产阶级担忧自己的孩子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实现最基本的要求:达到自己的生活水平或者拥有和自己相当的社会地位。这个问题其实延续了昨天的提问:怎么办?
最近在看《觉醒年代》,在观看过程中,自己不断的代入,以自己的思维来观看那个时代的新青年,其实正如陈独秀先生对陈延年说的一样“新”和“旧”本身就是相对的,1919年的“新青年”和当代的“新青年”不一样,在思想上我们是后者的延续和深入;在精神上我们是后者传承和创新,可我们忽略了行为,在行为上我们其实是可以相同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弄潮儿,每个时代都有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跟随者,后者也许不能够成为时代风潮的引跑者,可也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滴向前奔涌的洪水,也许我们在教育中首先要承认的一点是面对着自己的孩子他属于弄潮儿亦或是跟随者,又或者这两种其实仅仅是我们家长想让他们成为的人。
两种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样的,站在我个人角度,是比较倾向让孩子自己选择,但对于素质教育时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很大的想法,然而我们却可以透过他们的一些行为来判断他们更倾向于哪一类,其实两者方向一样,程度不同,在坚持相似奋斗基础的前提下,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是不相同的,其实很多孩子是很难理解拼搏奋斗的含义,所以想让他们有所觉醒,亦或是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地位,最好的办法便是在明确自己的素质,然后理解拼搏奋斗。
当然前面已经说过,孩子是不理解拼搏奋斗的,那对于孩子来讲拼搏奋斗需要理解吃苦耐劳,昨天之所以不断的提出怎么办,主要是吃苦耐劳对于当代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毕竟吃苦的一代人长大后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吃苦,一些细节上是很难放手,在具体的教育中,不止一次的发现太多的家长说对孩子非常的严格,要求很高,但是在具体的学习中,不难发现其实所谓的要求高是存在的,但是要求严格,教导严厉是夸张的,大部分的家长好似是投鼠忌器般不愿意对自己的孩子有太多的超过言行上的教育,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提倡打骂教育,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要承认当孩子有所顾忌时便会听话,在他们不明白自己拼搏奋斗的目的时候,听话是他们唯一能够达到学习目的的途径。
所以昨天和家长最后的商量的办法便是,利用我们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农业让孩子去体验什么教“接地气”,明白我们吃喝的源头在哪里,明白我们为何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因为这个社会给我们提供的存活机会要求我们素质和知识在提高,一代一代人,为了满足未来的发展,只有平均水平不断提升才能够实现,而这平均水平必然要求一代人一代人掌握的知识丰富,因而学习压力大是必然,然学习依据是所有学科中最为轻松的学科,抛出一些在各行各业具有明显天赋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能够依赖的只有那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阶梯。这一点对于大部分在家中是宝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意识到的,毕竟当人有所依赖的时候最容易产生一种思维,我们如果不做自然会有人帮我们做,那从生活中从小去培养这种独立意识很重要,然而所谓的独立意识培养并不是一步到位,这种在生活中我也是不大提倡的,做事要有度,对于一些孩子来讲,揠苗助长,在不当的时间过早的接触到这个社会的一些莫名“规则”,会让他们变得油滑。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让自己的孩子走出室内,到田野中,常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农业,什么是自然农业什么是机械化农业,两者怎么产生的,两者怎么发展的,然后明白在初中阅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歌颂赞扬农民,有那么多的文字在表达对这些土地的热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