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师:提供不同的路径去实现人们工作的意义

被暂停的人生
如果说三十岁之前的俐雅过着几乎无忧无虑的生活,那三十之后的人生向她展现了生活异常残酷的一面。
她接到了父亲打来的电话,告诉她母亲得了重病,那一年她刚过而立之年。
在职场中奔跑了十多年的俐雅一路盘旋往上,她原本以为自己还能按照既定的路线去到更高的地方,但命运突然的急刹车却替她按下了人生的暂停键。

身为家里的独生女,她必须像顶梁柱一样去支撑自己的小家,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俐雅曾经历过无法道别而造成的遗憾,所以她毅然地选择了辞职全程陪伴在母亲的身边。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俐雅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人生不能等。
我妈妈一直觉得自己活得不够潇洒,年轻的时候一直想着赚钱,到了年纪大了的时候想要享受的时候就生病了。她自己一个名牌的包都没有买过,但是吃药的时候却是每个月两三万的支出。大概一年的时间我们家就吃掉了一套房子的钱。 所以那个时候她就和我说,女儿你要做什么就去做吧!
遗憾的是,俐雅拼尽全力却没能守住母亲的生命,属于她的青春的大门就此合上了。

她脑中反复出现着母亲曾在病榻前和她讲过的一句话:“人生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多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后悔。”
在三年的陪伴里,俐雅经历过凌晨三四点去医院帮母亲挂专家号,一放号就拼尽全力奔跑的时刻。她抢的不是号,是为了争夺母亲延长生命的可能。她拼命地跑了整整三年,终究抵不过病魔的速度。她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喊妈妈的资格,更失去了青春的无忧无虑。

就在青春的大门合上的那一刻,这份失去也给俐雅展开了另一条路的可能。
成为引路人
曾经在照料母亲的这段时间里,俐雅思考了许多人生相关的问题,诸如如何去做选择?如何去规划自己有限的生命?以及如何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她一直在思考:生而为人,在这无常之下的生命,我们如何才能不辜负只有这一次的人生呢?
绝大多数的人一生花费最多的时间都是在工作中,累计时长可达八万个小时,这八万个小时如果没有意义的话,那我们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呢?

俐雅一边照顾母亲,一边看书学习。
慢慢地,命运把她领到了一个神奇的身份面前:生涯规划师。
业内常有人笑称生涯规划师是用科学在算命,俐雅说生涯规划师并非直接地介入另一个人的人生,而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带着人们去看见更多的可能。

我们打个比方,很多人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我其实是在房顶上去看整条街,所以我可以知道怎样可以走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在局里是看不见可能的,我觉得我们的规划师是引导客户去发现自身的优势,以及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但不是主观的,还是要比较客观和多元的。
通过科学地匹配评测内容和分析每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观,生涯规划师能提供不同的路径去实现人们工作的意义。这份意义是基于每个人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点,以及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价值。
如果一个热爱设计的商业咨询师想要转行,生涯规划师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呢?

我有一个客户自己本身是做商业咨询的,对于设计的热爱又混迹于设计的圈子。虽然也接过一些设计的单但总是感觉高不成低不就,一直没有在这两个行业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觉在设计圈和咨询行业都无法完全展开手脚。和他深聊后,我给他的规划是去为设计师们做商业咨询。他有两个行业的经验,也是他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点。这样他也不需要去绕道去考设计师的证书或者一定要拿到设计大奖去证明自己,通过这样的一个转变不仅结合他的兴趣点,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优势。后来果真他很快做起来了,目前手上已经有了十几个客户,在他们圈内也混得小有名气。
在俐雅五百多个小时的咨询时间里,她有些时候会陪着客户笑,也会陪着他们哭。虽然不是心理咨询师,但是有一部分内容却是共通的。

她说只有人们对你完全敞开心扉,你才能走进人们的内心去帮助他们找到他们最擅长的能力和最真实的自己。

生涯规划师是要打破自己去完成共情,是要完全融入到对方的生活和故事里去。然后再去想,怎么样的解决方案才是最优的。生涯规划师本身像是一个容器,它会承载很多人的一些情绪和希望。通过不断地洗涤,帮人们去理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我觉得规划师在做咨询的时候需要融入到对方的世界里去,从对方的角度去看他们的故事。我发现,好的咨询并不是主观地表达观点,而是恰到好处地提问,带着对方去看那个更多的可能和更好的结果。
短短两年时间里,她飞速地奔跑着,这次是为了自己确信的人生方向而跑,只不过她需要升级她的装备。
凭着超强学习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她拿下了生涯规划师中级和个人品牌咨询顾问的资格证书,她也完成了从入门到成为行业内认证的中级生涯规划师的跨越。
我作为生涯规划师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我的联想能力,我想这大概和我过往所有的职场经历相关。很多人想了很久都没有办法疏通的点,在我给他们做咨询的时候却可以很快地被化解掉。在接触不同案例咨询的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命运给我埋下的一枚彩蛋。我曾经一直觉得我的人生是绕来绕去的,一直没走过直线。在给别人做咨询的过程中,通过帮助别人疏通卡点,也让我读懂了自己过去走过的那些弯路背后的意义。

人生的曲线-从贵州到上海
上世纪六十年代, 俐雅的祖辈从上海内迁至贵州,开始了援建的工作和生活。大时代下的一次变动,影响的是几代人的命运。

俐雅作为第三代的内迁子女在贵阳出生、长大,一直待到了十八岁。和很多其它从上海内迁到贵州的家庭一样,俐雅和父母在家说上海话,在外说贵阳话。
她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座产自上海的东方明珠,那是她一心想要考回的故乡。
当时内迁的政策是要求连户籍一起迁到当地的。所以,作为一个“上海人”,俐雅并无上海的户口。要考回上海,得凭真本事。

为了能回到上海念大学,她放弃了在贵阳上本科的机会,降级到上海念大专。
在几乎是保送本校本科的关键时刻,她居然再一次放弃了容易的选项。执拗如她,坚持着想要去更高的地方看看,于是她开始备考外校的法律系。在两百分之一的录取率下,奇迹没能发生在她身上,3分的差距,将她再一次关在了命运眷顾的大门外面……
我从小到大都是个学酥,虽然一直是班级前五、前十,但始终没达到学霸标准,直到后来第二次考试,超过了分数线190分,我才好像突然醒过来,理解‘读书’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上海,你懂的,牛人太多了,不变强大,就只能被淘汰。
没有选择的她,最终以一个更蜿蜒的方式,完成了她的理想,拿下了复旦大学法律学士的学位。
小时候有一篇作文我是这样写的:能够想到十年后的自己是穿着高跟鞋行走在陆家嘴商业中心,凭栏眺望着对面的万国建筑群,我当时给自己写了这样一段话。当时觉得生活应该就要去大城市享受很快节奏的打拼。
往后的十三年,俐雅的职场经历也如同她求学那般经历了起起伏伏。
人生的曲线-职场十三年
俐雅的职业生涯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起步的,她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圈层一步步往上跃迁。从民营上市企业到中外合资公司再到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更曾经创下过一人操盘48家小微企业的人事纪录。
再后来,凭借她在人力资源部门出色的表现,被老板直接从人事部平级调至市场产品部,负责产品在中国区的推广工作。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大量积攒活动策划、路演、展会和市场渠道等多个维度的业内资源和经验。
记得当时是国内一个著名公司的大团,想去塞班岛做一个团建,客户有需求,却不知如何落地,这时,我就结合了我过往的HR经验,策划并执行了这场名为‘像跑男一样奔跑塞班’的团建活动。那是在海外,虽然我们是包机商,在当地也有着自己的地接社,但是200个人的大团,在当时岛上从来没有人做过,而且客户还有许多成本的要求。所以从团建活动策划到企业晚宴,从物料采购到运输,再到组织人员培训等等,对岛上的人来说,全都是第一次;那时,公司上下似乎就我一个人信心十足,但也可能是我的这份笃定感染了我老板,老板特别支持我工作,结果整个活动做下来特别顺利。大客户的反馈也特别的好。我的这个产品,成了那时我们公司的金牌客户产品,市场上也一下子出现了许多模仿者。
从用人思维到职场建议,从供应商到资本,俐雅在做生涯规划的时候总能够快速并准确地帮助客户定位和联想到他们能突破的瓶颈。
跨行业的工作背景更为她积累了相当一部分的行业资源,让她不仅能够提供诊断和分析,还能为客户进行资源的匹配和对接。

她曾经绕道走过的每一步,最后居然都成为了她如今跨专业和跨行业的优势。
其实很多生涯规划师是不可能带资源的,但是我可以,不仅能够给出方案,还能提供对接资源,底气就是我过往在不同行业资源和人脉的积累。我的客户来到我这里做咨询,他们需要人也好,需要物也罢,需要渠道帮忙,我都能找到能够帮他的人,然后去帮他们完成对接。而多年和客户合作的经历,也完全让我改变了对困难的认识。只要客户感觉有困难,我就会主动为她去想各种解决方案,因为在我这里不存在困难,更不会存在有待于客户自己去梳理和解决的问题。
向着未来出发
俐雅瞄准的赛道是为想要打造个人品牌的人们提供生涯规划和个人战略的定制咨询服务。从超级个体到个人品牌,让俐雅发现了品牌意识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赛道,是因为我很看好“个人品牌”在这两年的崛起。如果你在职场的时就能保持较好的品牌意识,较早地把自己的技能积累完善起来,那么,到了30岁以后,不论是创业还是转型,你都会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成功,因为我们过往的经历和沉淀,都是之后转型和创业路上的基石,个人品牌打造的就是个体的发声和专业的展示,也是我们建立自己与外界信任的纽带。有了这份信任,无论你去哪儿都会带着属于自己的光环。所以我会觉得品牌思维非常重要,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职场外都很重要,而对于创始人更是尤为明显。而我为什么选择做这份事业,除了符合趋势之外,就是真的可以帮助到别人,陪他们跑完华丽变身的最后一公里路,把我曾经的经历和看到的坑,告诉他们,帮助他们更精准的达到目的地,我会特别开心。所以这份事业,对我来说,不仅有价值,更有意义,就是我一直想要去做的事情。
在2020年的年末,俐雅的生涯规划师之梦终于正式落地,从一个人到遇见一群同频又有着相同价值观和愿景的生涯规划师们,俐雅和他们一起创立了一个叫做甲丁生涯的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是俐雅多年来蜿蜒曲折人生路径的一个汇合点,她将从这出发去照亮更多人的人生道路。
未来已来,无论是曲线还是直线,俐雅将不再畏惧,她会用自己的姿态跑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弧度。
采访手记
在俐雅的书桌前贴着一首她抄写的诗,每次彷徨之际都会拿出来读一读,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I stopped craving for a different life, and I could see that everything that surrounded me was inviting me to grow. Today I call it MATURITY.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苛求不一样的人生,我明白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都是对我成长的邀约。而今,我称之为「成熟」。”——《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
卓别林在70岁的时候写下的这首诗,经历起伏的人生后他变得越发的通透,而俐雅也一样。
从贵阳到上海的距离不到两千多公里,但是俐雅一家却用了三代人的时间才回到了自己曾经的家乡。俐雅又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从向外看到向内观慢慢找寻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看似走过了很多弯路的俐雅其实在沿途收获了很多的成长,她不是没有抱怨过沿途的崎岖,但是她笃信自己想要去的方向。
她在人生的某个时间点回望的时候发现了这些曲线背后的意义:人生其实没有白走的路,要么得到,要么学到。
所以你还在犹豫什么呢?
关于作者
作者:施文静,中英法三语内容创作者
擅长人物专访,品牌故事,个人品牌故事全方位定制策划
(链接文中嘉宾和预约专访等相关咨询请站内私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