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吃货某某某的小世界
―1―
原谅我度量太小。
原谅我脾气太大。
原谅我心气太高。
大早上,刷完七公里之后。
我兴致勃勃地将前几日写得文章发到了群里,并谦虚地希望别人给予指正。
当一个群友就文章所存在的不当指出来后,整个人都不好了,炸开了锅似的,心情四仰八叉。
出于礼貌,还是不停地说:“好的,好的。”
可是心里面一万头草泥马在奔腾,那种想骂人的情绪无法按耐。
―2―
烦躁的原因:
《若有来世,我们要见最后一面》此文,是我之前某个深夜所写,每一个字都是我的真情实感,那种每写一个字,心里的伤口就好似扒开了给人看的感觉,现在想来都让人窒息、浑身发颤。
群友评价:词语不当,逻辑混乱,这样的文章无人欣赏。
当时在读书群里,群友只是淡淡地点了一下。
后来,在文章的评论中,对方又再次指出。
突然看到这样的评价,整个人的心情down到谷底。
心中一直默念:“姑娘我招你惹你了,你干嘛一直要和我过不去!”
―3―
晚上,我又再一次把文章梳理一遍。我当时这样写的原因,是根据时间的顺序,把那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以及内心的情感串起来写,过于注重自己的感情,而忽略了行文的逻辑性。
对我而言,文章的逻辑性固然重要,但是情感的表达理应大过于此。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品的好坏,先要看作者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作者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还是在故弄玄虚,在说一些虚伪、夸张的谎话。
最好的、最能感动人的作品,大体是作者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自身的体验所写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就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的内心感受,将文本为中心转向了以读者为中心。一个作品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往往由于各自的经历、处境、性格等不同,势必衍生多种多样的理解。若你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那这篇文章,至少在这一点上是合格的。
至于那篇文章,我所要表达的无非就是对已故外婆的思念,对往日的一种遗憾,对生命的体悟。

―4―
此刻,冷静下来,平心而论。
首先,对于自己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我需要深刻的检讨。
其次,对于对方理性的评价,我再次表示感谢。
最后,以后的每一篇文章,我尽可能在情感表述中,又兼顾到逻辑性。
―5―
不知你们会不会有和我同样的感受:有时候特别期待得到他人的好评,又渴望听到真实的声音。
但常常是实话让人难以接受。
这大概就是别人为什么成功,而我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
细想一下,为什么我无法接受的忠言逆耳”?
原因如下:
1、死要面子。明明是自己主动要求别人提出意见,最后又觉得对方直截了当说出来,让我很没有面子,让我一下子接受不了。
2、太过自我。认为自己花了真实感情,认真地去写文章,得到这样的说法。打心眼里,觉得对方没有看到自己的辛苦付出。而且觉得对方不是当事人或者说是见证者,没有所谓的权利去妄加评论。
3、没有风度。时常提醒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嘴巴里。到头来,之前给自己做的所有的心里建树,在遇到这些事之后,统统都化成泡影。看到自身的小气与缺陷,正在此刻无限放大。
―6―
人性往往就是这般丑陋的:一面在要求自己自律,一面又在放任自己。
这就是我,矛盾又纠结的自我展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