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您觉得我在和您讲心理学 ,我可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也没有读过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我所想讲的,是我个人领悟出来的一些生活理论。
这里先说两个事例:
一、你是一个工作辛苦的上班族,有大量的任务要做,你感到心烦,每天浑浑噩噩地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像机械一样忙碌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让你感到绝望,你觉得生活好像没有出路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你遇到一个女孩子,你爱她,她也爱你,她给予你的爱让你每天都能精神满满地工作,因为下班后就能见到最爱的她,你觉得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二、你在某一天参加了一个聚会,聚会里都是自己陌生的人,他们杯筹交接,谈笑风生,完全没有注意到你,或者说,他们在冷落你,可是你并没有生气或者感到难过。第二天,你的父母带你参加了一个酒席,你的父母在酒席中忙着和其他人敬酒、谈天,没有顾及到你,你一个人低着头玩着手机,心里却冒出一股无名怒火,在酒席后你和你的父母吵了起来,你责怪他们冷落了你。
在第一个事例中,你本来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可是你爱的女孩让你焕发青春。这个女孩,便是我所说的生活支撑点。生活支撑点,对小孩子来说也许是新买的变形金刚玩具,因为心里有挂恋的东西,心情也会变得极其快乐;对青年来说,也许是一张金光闪闪的奖状,对自身能力的肯定,让自己做什么事都有劲;对中年人来说,或许是爱情,伴侣在家中等着自己回来,幸福感在充满了脑海;对老年人来说,或许是节日里儿孙满堂,共享天伦乐。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拟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支撑点。
但是您有没有发现,您的生活支撑点随着您的成长越来越少了。在孩提时代,捉了一只蛐蛐都能让自个儿乐上三天,少儿频道的每一部动画片都好生有味,一起玩耍的同伴,亲戚给的一包零食,假期的旅游……就连睡个囫囵觉也能在梦中笑出来。我记得我小的时候,上超市是我的诸多生活支撑点之一,琳琅满目的商品,尤其是在过年时年货的鲜红一铺,怕是一辈子难忘的愉悦!追着购物车疯跑的日子驹溪一度,我长大了,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我知道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知道耶稣诞生在中国什么朝代,知道挪威的海岸线有多长,可是我却不知道,小时候那种喜欢喜欢喜欢,连说三次又蹦又跳的喜欢,钻到哪片油菜地里去了。我时常为一点小事暴跳如雷,我开始掉头发,我瘫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我嫉妒同龄人却不去努力,我去超市只是单纯为了买些垃圾食品填饱肚子,我轻车熟路地做完无数在童年做不到的事,却对小孩子都能做到的事无从下手。
在第二个事例中,同样是被冷落,你对陌生人和自己父母的反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你肯定会说,父母对自己来说是特殊的,所以情绪会有点不受控制。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事件中,你的情绪为什么在你的父母那里放大了?我想,这是因为你把父母当作成了你的情感寄托点。情感寄托点,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情感所寄托的地方,一个人的情感的升级总会有临界点,需要借助其他事物让情感突破临界点继续升华,借助的事物就是情感寄托点。它其实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赏析过古诗词的都知道,古人写诗有一个常用手法叫托物言志,南宋谢枋得写小孤山“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城末世难”,借写山表达自己立志抗敌之意,即为“寄情于景”,小孤山是谢枋得的情感寄托点。情感寄托点和生活支撑点一样不限于现实或虚拟,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接收、储存并放大人的情感,三者缺一不可,形象一点说,它是人的情感银行。
你在你的人生旅程中一定喜欢过不少人吧,有人说:“喜欢一个人是没有道理的,就是突然或渐渐地喜欢上他,在一瞬或者一段时间内,悄无声息。”可惜的是这种浪漫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世上没有凭空造起的楼阁,当我们引入“情感寄托点”这一概念后,会发现我们是把小小的心动寄托在喜欢的人身上,被储存起来,放大为“欣赏”,最后才升华成“喜欢”的。所谓的一见钟情,不过是把这个本该漫长的过程缩短在一瞬间而已。可以说,一个人的情感在别人身上寄托的时间越长,他对寄托对象产生或表达情感时情感的稳定度越低,波动幅度越大。
情感寄托点相对于生活支撑点来说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概念,它甚至包括生活支撑点,生活支撑点之所以能支撑着你继续走下去,是因为你把某种情绪寄托于它,它储存并放大后回馈于你,而不是从你出生开始就支撑着你的生活的。从数学上来讲,生活支撑点是情感寄托点的子集。我们这么深入了解这两个概念,是要运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大家在生活中也定会有不喜欢的人,有人甚至有仇人。你时常会感觉到,不喜欢的人就是说一句话都令自己讨厌,他讲话的语气是那样傲慢,他做事的方式是那样的鲁莽,他的为人何其虚假……你几乎是“恨屋及乌”了。现在提出两个个问题:假设你有一个仇人,那个仇人是你的情感寄托点还是生活支撑点?你把仇人当做是仇人是因为你很恨他,那么你有可能通过什么方式喜欢上他吗?
答案是,仇人必然是你的情感寄托点,但不一定是你的生活支撑点,你有可能为了报仇而继续活下去,也有可能因为极度厌恶他而产生厌世感(少数情况)。听起来很难受,仇人居然还是你的情感寄托点,可是没有错,在你为报仇而活时,你把你的消极情绪发送到你的“仇人银行”里,“仇人银行”储存了你的负能量并不断生产“消极利息”回馈给你,使得你对仇人产生持久且不断增大的仇恨,仇恨占据了你心灵的一大部分,挤走了其他的生活支撑点,最后成为你唯一的生活支撑点。虽然你恨仇人恨到咬牙切齿,仍有较大可能性原谅仇人甚至喜欢上他。这就是情感寄托点的两面性,你能放纵“仇恨”的情感在仇人身上无限放大,那么同样的,你也能让“喜欢”的情感满溢他的身体。
若你想原谅你的仇人或者仅仅是你讨厌的人,不妨把积极的情感发送到他的身上。我知道,想对自己讨厌的人改观很难,有时难于登天,可是你起开始所要做的,只是建设一个“原谅他”的想法。若你不能正视仇恨的话,可在他的背后默默为他帮忙,这样是为了向他发送积极情绪。他知道的话纵使不为所动也没关系,他的心里虽然没有你发送的积极情感,但他身体已经收到了。你为他做的事越多,你所收到的情感回馈就越多。这个方法背后的心理法则是,你为别人做好事时,你会产生相对于他的优越感,站在制高点的人往往对低处的人更加宽容。若你能够正视仇恨的话,见到他就对他真诚地笑,傻傻地笑,露出你雪白的八颗牙齿!这样是最快捷的方式,他可能认为你是嘲笑他,没关系,每天都对他微笑,你不出一周就可把你对他的偏见一扫而光,因为你自己已经从他身上收获了巨量的情感回馈,这背后没有什么心理法则,这是微笑的力量。
我反思了很久,打破沙锅问到心灵底处才明白,我整日浑浑噩噩的原因,是对他人寄托负面情感的情感回馈挤走了心中的正面生活支撑点。我对他人嫉妒,怀疑,憎恨,这些负面情绪发送到别人身上,被放大至无数倍砸向我自己,乌烟瘴气的心灵,容不下我所喜欢的东西,失去生活支撑点的生活,岌岌可危。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你们花费宝贵的时间看完了这篇并不太严谨的文章。我诚恳地向你们请教一个问题:现在去拯救自己失去的“喜欢”,还来得及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