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门口

作者: 一千 | 来源:发表于2019-05-24 19:54 被阅读0次

        村西北的龙鳍山脚下有座戏院,建于六十年代,对于当时的农村而言,这可是一大手笔,让邻村羡慕不已。戏院前面的小广场东边是三岔路口,路口两旁开着二三家小商店,人们便顺其自然地称呼此地为“店门口”。

        人们白天都忙于农活,只有日落西山后才得以放松。农村人除了睡觉时间,平常很少蜗居家中,地宽人多的店门口便是散步聊天不二之选的好去处。这里也就成为了全村的“新闻中心”和“娱乐中心”。

        傍晚的小商店门庭若市,来打酱油、买什货、过路的熙往攘来。商店从里到外也坐着许多人,多为上年纪的,他们在谈天说地、谈古论今:退伍军人谈当兵历史,渔民谈下海经历,返乡人士谈即时见闻……

        若对他们谈论的内容有所兴趣,不妨在此驻足,既可以听到奇闻趣事,也可道听途说些旧事新闻。那时的农村信息闭塞很少能通晓外界的事,于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也就这样被传遍全村。

        商店柜台前不时会有人来喝小酒。有的叫几两米烧,再来点花生或者小菜,倚于柜台,边掺和着聊天,边慢慢悠悠品尝佳酿,享受着米烧带来的醇香;有的来匆匆去也匆匆,单叫一二两,没配菜一口干完,一抹嘴随即转身离去。

        也经常会遇见一位白发老者匆匆而来,手心里捏着一个鸡蛋,手背朝上递于老板,好似不让旁人看见他手中之物,老板自然心领意会其来意,不动声色地接过鸡蛋,起身揭开酒缸上的沙袋封,用锡酒舀打了一两米烧倒入瓷碗,递于老者。老者接过一饮而尽后,随即紧闭双唇,似乎有着不让酒香过快散发之意,然后又用一手捂紧嘴巴仓促而归。

        柜台上原本搁着的二三支水烟筒,总是不停地在众人手中轮转。上一位刚用完,下一位迫不及待地接过去,先习惯性地用掌心捏着杆咀一转一抹(据说这个动作是讲究“卫生”,擦掉他人留下的唾沫),随即从烟包中抓起一小簇烟丝,用仨指头捻一捻塞进烟筒盏。嚓!火柴一划,撂于烟丝之上,用嘴巴吮着烟筒咀竭力往口里吸,咕噜作响后,一丝不漏地将其吞进肚里,在肚里转悠一下稍作停留后,再由一口二鼻孔同时雾出。

        昔日农村,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孩童,都有可能是烟民。吸水烟也颇有讲究,常以所谓的“功夫”论高低,听说烟雾全都打二鼻孔出来者为高手,是老烟枪。这一吸一吐需重复数次才能抽完一筒,更有甚者会气运丹田,拉长抽吸时间,一鼓作气抽进一整筒,中间不换气,然后犹如火龙吐火般喷射出一股白色的浓烟。此时周身烟雾缭绕,观其洋溢着那惬意的神色,宛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此时的广场上也开始嘈杂喧闹!

        小孩们三脚蹦两脚跳纷纷而至,或结队成群追打嬉闹,或玩着各种自制玩具的游戏:女孩丢手绢、手翻绳、抓石子、跳绳、踢毽子、跳房子……男孩玩的更多,打纸包、打陀螺、玩弹弓、喂带鱼、折纸飞机、吹肥皂泡……胆大的戏台底下暗格捉迷藏,还有人领队组织几十人分二派,模仿战斗片“中国打米国”……

        虽然不像如今小孩玩的这么高级,但也津津有味乐在其中。贪玩是孩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如痴如醉似乎忘记睡觉的时间点,往往得待大人们大呼小叫满地找后才恍然大悟,方知已为时不早。

        广场西北边的戏院是周边数十里内唯一一座可以遮风避雨安心看戏看电影的场所,里边可容站二三千人,美中不足的是没设座椅,要想有座必须自家带。

        除了六七十年代每年数次到八十年代每月数次有电影看外,每逢春节或农闲期间,村里长辈们还会不惜重金邀请比较有名的戏班来做几天大戏。

        此消息一出,通过“新闻中心”随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出三天影响所及十里八乡。家家户户也接着奔远门、捎消息告知五亲六眷,邀请三姑六妗拖家带口来看大戏。此间,各家各户都熙熙攘攘宾朋满座,谁家要是没来个三五客人,都觉得没面子,连吃带住花销自然不菲!

        戏院广场更是热闹非凡,四周摆满了各种小吃摊。平时想吃也吃不到、有钱也买不到的这几天都有,难得有此机会,不能干看咽口水,再说也经不住扑鼻香气的诱惑,只要手头宽裕一般都会大方出手。加上农村人的这股好客劲,只要遇见,不管你是三舅妈的五公,还是二表嫂他四哥,是这根藤上的一个瓜,有一面之交,包括偶遇一些半生不熟的不速之客,都被划入热情招待之列。

        大戏开场头通锣鼓响起时,各路人马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携老挈幼纷至沓来,摩肩接踵如同潮水一般涌进戏院四门……

        农村俗语讲辛苦赚钱快活花,往往在这波操作过后,会掏空以往积蓄,重返“贫穷”,甚至导致“财政赤字”。有了经验,平日里会更加努力,攒足资本,以免手头拮据用钱时囊中羞涩,做好充分准备,全力以赴下一波消费的到来。

        遗憾的是,由于十多年前一场空前台风的肆虐,“桑美”登陆当夜,戏院在须臾间轰然倒塌,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再无此景。

        如今“店门口”已时过境迁,只留几处残垣断壁,加之新村搬迁,近年又有高架桥横跨遗址,原貌全无,满目尽是荒凉与沧桑。

        时下每回老家,都会情不自禁地前往遗址溜达,看看儿时曾经玩耍过的地方,触景生情中,脑海里还不时会浮现出当年盛况的画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店门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gn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