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种模式——随机。但我们这个被数万年进化而来并不成熟的大脑却要求我们去寻找规律和模式。无论这件事情的发生是否仅仅是因为随机。
连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都对所谓的随机嗤之以鼻,他认为上帝不会掷骰子,但是量子力学却给了他响亮的一击,以至于他的后半生都在于量子力学做斗争。
可见,“随机”、“不确定”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观念,即便我们早已受到了现代科学的洗礼,我们仍然会不自觉的为随机性寻找规律。对人类而言,真随机是一个很难获得的东西。
什么是随机?你以为随机就是你闭上眼睛,在键盘上一顿乱敲,得到的无意义的字符就是随机的?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只要敲得足够多,不同的人乱敲的方式却是不同的。
我们平时听歌,在播放器上设置“随机播放”,我们期待的是不按照原来的顺序播放,而并非是真正的随机播放,如果是真的随机播放的话,可能你会想,“这首歌刚刚才听过一次,怎么又来了?这明明没有随机播放嘛,是不是播放器坏掉了?”
苹果公司曾经就因为用户抱怨随机播放不合理,才修改算法,让随机播放变成用户“感觉上的随机播放”,其实就是让人听起来感觉每首歌都不是刚刚听过的,而且在比较合理的次数后,每首歌都能轮到播放一次。
这就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观察到的人的认知错误之一,相信小数定律。
第一种错误叫做赌徒谬误,比如你今天手气不好,一直输,你的直觉是,下一盘我的手气一定能好,我马上就能翻盘;就像抛硬币,发现连续抛了5次正面了,那么下一次就会认为抛反面的概率会更大;就像连续生了三个女娃,下一个怎么样也应该是男娃了吧。
第二种错误发生在我们并不知道实际上概率到底是多少,比如箱子里有红球和蓝球,如果我们取出了5个球,其中有4个都是红球,那么我们通常会(错误的)认为容器中,红球的比例一定是80%.
我们通常看到一种模式以后,就会去编造出符合这种模式的理论,以求得最合理的解释。而常常低估了随机数据中模式的出现频率。
比如说,在1937年到1938年间,美国的一个广播公司做过这么一个实验。节目方邀请观众猜测播音室里的“发送者”正在观看的符号,并把猜测结果寄给电台,来征证明超感知觉的真实性。这个实验涉及到5个随机的“二选一”,类似5次抛硬币。
在全美国,听众选择了看上去具有随机性的序列,避开了看上去不具有随机性的序列,就像音乐播放器的案例一样。
121位听众选择了:□□○□○
只有35个人选择:□○□○□
只有1人选择:□□□□□
如果方框和圆圈都是随机的话,那么就像抛5次硬币一样,上面的序列具有相同的出现概率。然而,听众却感觉方块和圆圈应该差不多,应该不会出现全是方块和全是圆圈的情况。他们还认为,如果出现圆圈和方块交替出现这也太巧了吧,应该不太可能这样出现,因为它看上去不太随机。
虽然我们内心其实知道方块和圆圈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仍然会低估连续出现方块或完美出现交替序列的随机性的可能性。我们不断低估巧合在生活中的存在。我们没有意识到随机性会看上去很有意义,但实际上却毫无意义。
比如说,地球如果离太阳远一点,或是近一点,它大一点或是小一点,可能在地球上都不会有生命,这到底是上帝的旨意还是随机的生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是必然还是对于偶然的解释?我们很容易被那些无法解释的事情做出解释的说法所引诱。
比如说,在篮球场上有一种“手顺”的说法,统计学家发现大部分的球迷相信选手“在两三次偷懒命中以后偷懒命中的可能性高于两三次偷懒不中以后的可能性”。包括蓝球选手也相信这个规律。
于是研究者收集了大量的比赛和投篮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录入计算机,得出的结论是人们认为的手顺的感受是错误的。他们最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自NBA费城76人队1980~1981年的表现,他们对每位选手连续两次投篮并作了以及以后的投篮命中率与连续2次投不中以及以后投篮命中率进行仔细的比较。并没有发现所谓的手顺规律。
你认为这就是事实的全部了吗?数据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永远要去质疑数据,实际上,这些数据并没有考虑到两次投篮的时间间隔,并且也很难去区分投篮中与不中是否有主观因素,比如说连续命中的选手更倾向于挑战更难的投篮动作,也没有去考虑如果一名选手连续进球,那么对方选手是否会因此对他采取不同的防守策略,等等。投篮命中率实际上是一个混杂了很多其他的因素,人是具有主动性的生物,并不是硬币,那么看上去合理的解释就是连续投篮都能命中的选手会在之后的比赛中表现的更为自信,而这种自信心能帮助他取得更好的成绩,但可能情绪的波动导致我们能力出现的起伏是否引发能力的巨大变化,需要进一步的考察。但这种对于随机性寻求合理解释的确是人类心智模式的一种方式确需要提醒我们自己。
即便是对于早已熟知的抛硬币实验,也会出现来自巧合,也会出现连续成功或连续失败的现象,好的手感或差手感或许存在,但是它比我们想象的要小的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