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八尺,美须眉,一生虽然没有丰功伟绩,但被史学大家钱穆誉为三国第一人。有人说他是个矫情做作不关心国家安危的懦夫,有人说他是渊雅高尚、行为世表的隐士。他是谁?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就是管宁,与华歆、邴原称为三人一龙。
管宁求学时发生的两个故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耕种时看到一块金子,管宁视若无睹,华歆却将它捡起再扔掉。还有一次,两人在一起看书,有达官贵人路过,管宁不受影响继续看书,而华歆起身出看,管宁因此跟华歆割席断交。两则故事反映了管宁对金钱权贵不屑一顾、淡泊名利。但许多现代人看不惯他这种迂阔刻板,还说他装,但,他真的是装出来的吗?当时父亲去世,他的舅舅想给他提供办丧之财,管宁拒绝了;曹家三代,公孙三代,每年都三番五次的邀他出山做官,他都一一回绝。这些事例足以证明了他并不是装。装只能是一时的,不可能装一辈子不露马脚吧?很多人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譬如谋取官职等,但管宁丝毫没有这些心思。我认为,他可能就是喜欢这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清静生活,这就是真实的管宁。
孔子周游列国,弘扬自己的理念;李白一心想做清廉的大官,得到属于自己的辉煌;曹操希望能治国平天下;姜子牙则一直等待着自己的伯乐。与他们相比,管宁颜值高、德行高、文学修养高、领导力高,几乎无所不能,而他却退隐山居,他为什么跟大家的选择不一样?他的选择到底正确吗?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些人可以当大学教授,却因喜欢小孩子去做幼儿园老师;有些人因为热爱动物放弃高薪职位,去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所以答案不是非黑即白,关键是在众多诱惑和巨大困难面前,你是否还能坚持你的初衷。你可以不赞同管宁的做法,但要尊重他的选择,因为他为自己的信仰坚守下去。不论是想成就伟业还是退隐山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且能够坚持下去,做自己!
当时国家内乱,公孙家族掌控的国土比较安定,大批的百姓往南边避难,看到管宁居北,也纷纷跟随过来。对于这个故事有些人认为他不顾及国家安危,只图自己安全。可你们知道管宁在那里做了些什么事吗?管宁带领大家建造起了村落。村里的水井旁只有一个水桶,百姓们经常为谁先打水闹得不可开交,这全被管宁看在眼里,他偷偷买了一堆水桶放在井旁,然后默不吱声地等待着,村民们最终得知是管宁悄悄做的好事,惭愧万分,此后友好相处。我猜,当时村民们一定在想:“天哪,与管宁相比,我们实在太小肚鸡肠了!太惭愧了!我一定改!如果再犯这种错,我就不是人。”就这样,管宁以静制怒,半句话也没说,反而比指着鼻子骂几句的效果好了数十倍。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邻居家有头水牛,闯进了管宁家中,踩坏了农田,可管宁不仅不生气,反而给牛好吃好喝好招待,不急不慌,牛主果然找来,看到此景,羞愧难当,再也不让牛乱跑了。这种牛主自发的对自己的不满是会让自己警醒一辈子的。看!这就是他管宁厉害的地方,一个字不说,照样把事摆平!如果只依杖自己官职大就跟老百姓夸夸其谈、怒声训斥的话,表面上是制服了,可老百姓绝对心里骂你千次万次,只要你一走,照样归回原样。而管宁改变的是别人的内在,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家。(而且我相信,如果他活在抗战期间,他一定会出山的,他绝不会做亡国奴的。)
现在大家是不是觉得很需要管宁?他总有种不动声色就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没的本领。如果他在,人民的素质会大大提高,民风也就好起来了!比如,我真想让管宁办一个培训班,好好教一教家长,如何能温和地教育孩子,又能治好孩子的病根儿。让管宁教教大家怎么不吵架不骂人就把问题顺利解决。
现在的社会,人人都置身于繁忙之中,认为很充实,其实不然,我觉得这只是一种行为上的踏实,只有好的德行,平静的内心,体会世间百事的敏感的心才能获得精神上真正的充实。有时我们要张狂,要有抱负,要有青春那不灭的雄火,而有时我们需要独处,像管宁那样静心思考、听从内心。只有这样才可以屏蔽外界的嘈杂宣乱,滚滚红尘,使你在静夜空山中守住心灵的那一方净土,做到淡泊而明志,宁静而志远。
管宁,不管在别人心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在我心中他始终是一个有自己个性,不愿随波逐流,德行高尚,有远见的大仙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