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青旅读书《山海经》20 | 龙故事之龙生九子

青旅读书《山海经》20 | 龙故事之龙生九子

作者: 葉葉素心 | 来源:发表于2023-03-26 22:59 被阅读0次

    龙的地位不高,和早期文献中龙的处境,是符合的。

    如《周易·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文言》(“文言”一词原是《易传》中的篇名,是解释乾坤二卦的文字):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仔细揣摩其中的“龙”,是指“德高者”。

    后面引申为人生的一种状态:如“潜龙勿用”是指德高者的隐藏蛰伏;“飞龙在天”是指有天德而居天位,如龙飞天上,甘雨随施,比喻飞黄腾达的人生境遇;“亢龙有悔”,是指龙处于至尊之位,应戒骄戒躁,否则将有败亡之虞……亦即,指向一种人生智慧

    《庄子·天运》云: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乎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成玄英疏:“本何而成妙体,妙体穷冥;迹散而起文章,文章焕烂。”孔子将老聃比喻为龙,足以见对其仰之弥高。也是指向德高者。

    再如著名的“斗龙篇”:《左传》: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为荣焉。子产弗许,曰:“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禳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乃止也。简译:郑国发生洪灾,传闻是因龙在洧渊打斗。国人害怕水灾持续下去,遂请子产祭龙以驱除灾害。然而,子产却认为龙的出现与人事无关,无需在意;而龙本在洧渊,不需驱逐。子产认为不需求龙,龙也不必求他,两不干涉,平安无事。这说明子产对龙不感冒。

    又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这是对其智慧的称赞,不代表他是皇帝的象征。同时对于这个称呼,当时的统治者并未忌惮,刘备甚至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一直到后面托孤都对其信任有加。

    当然,古籍中关于龙的记载还很多,这里简单举几例,是说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人们对龙的看法并不单一,而是存在不同角度的释义

    龙的地位不高,和龙可以代表皇帝,并不矛盾。

    打个比方,臣子称呼皇帝为“陛下”,那陛下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中说:“阶,陛也。”《释名》补充道:“陛,卑也,有高卑也。天子殿谓之纳陛,以纳人之言也。”可见,“陛”字也是台阶的含义,具体是指宫殿外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后来特指君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本来是指站在台阶之下的侍者。臣下不敢和皇帝直接对话,须由侍者转达。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由此又引申为指称与皇帝有关的日常事物,如陛见”指觐见皇帝,“陛辞”则指臣子向皇帝告别,而皇帝身边的护卫则被叫作“陛者”“陛卫”或“陛兵”。可见,台阶在历史性的语言变迁上体现出了与政治权力之间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陛下本身的地位不高,但可以代表皇帝。

    龙也是这样的身份,但其功能被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扩大了。因龙集很多动物的优点于一身,神秘、威猛,天然对所有动物都有一种威慑力,这种无穷的力量嫁接到统治者的身上,就给古代帝王蒙上了一层神秘、尊荣、威慑力强的象征意义。其背后始终蕴含着“皇权”的“无上性”。所以,在这方面,它是被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而已,只不过是从远古的交通工具转为另一种形式罢了。

    这一点从古代上位者极为重视的祭祀活动也能窥出端倪。在不断出土的汉朝以及汉朝以前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龙纹用于金石器皿这类祭祀器具之上,但其位置一般处在画面的下部或者侧边,很少有出现在主位。由此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断,龙这一形象在此时并不属于祭祀的对象,祭祀的正主应当是代表着上天的各类神明。

    莲鹤方壶

    龙的地位不高,从帝用龙袍等的不断演变,可以佐证。

    皇帝的衣服上到底画什么图案,也是个经历了很多变化的问题。《尚书》里讲过一个概念,叫“十二华章”,天子的衣服上,有十二种图案,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中龙排名第五。

    这十二个章纹来自于天、地、人三个层面:其中日、月、星辰来自于天文,象征着来自上天的三光照耀;山、龙、华虫、藻来自于地文,象征着帝王性格稳重,富有文采,品行合一,而且善于处理政事、教化人民;宗彝、火、粉米、黼、黻来自于人文,象征着帝王忠于宗庙社稷,处理政事刚正不阿,足以安邦定国。虽然十二章纹在历朝历代皇帝的龙袍上多少都会有所体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纹饰的表现形式不断发生变化。

    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天子的衣服有十二种,其中只有一种上面有龙,这种衣服是在重大祭祀场合穿的,换句话说,皇帝穿龙服的机会其实很少。而一品官员的普通礼服上,也有龙。也就是说一品大官穿龙服的机会,反而比皇帝还多。

    到宋朝还是这样,只是加了规定,官员可以穿龙,但不能是升龙,也就是方向朝上的龙;可以是降龙,就是降落的龙。

    反而是到了元朝,忽必烈明确规定,只有皇帝可以穿龙,而且不许民间纺织有日、月、龙、凤的纺织品。但龙文化已经根深蒂固禁不住,于是官方又规定只有两角五爪的,才是龙。五爪的意思是一只爪子有五趾,而比较传统的龙图案,很少有五爪的。

    明朝受元朝影响很深,只有皇帝可以穿龙的制度延续下来了,当然打擦边球的风气也在继续。比如高官穿蟒,甚至皇帝身边的宦官也有穿蟒的,说是蟒,但看起来实在不像蟒蛇,而是像龙。它和龙的区别,就是龙是五爪,蟒是四爪。于是有了“龙生九子各不同”的说法。

    “龙生九子”的说法我查了下,有趣的很,资料显示的均来自明朝文本:一是明代陆容所编撰的史料笔记《菽园杂记》;二是明李诩撰笔记《戒庵老人漫笔》;三是明进士徐应秋所著《玉芝堂谈荟》;四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创作的诗词别集《怀麓堂集》。其中韵味,别是悠长啊

    当然,这和民间喜欢“龙”的因素有直接关联。民间对于从远古以来的神之崇拜从未停止,尤其龙在佛教的渲染下具有了降雨的功能——前面说过,由于农业社会对雨的需求非常依赖,人们对龙的认可度和依赖度逐渐加深。

    ——所以合理推想是,官方屡禁不止,民间我行我素,追究起来得有个说法吧?答案往“龙生九子各不同”上一套就有了:这是龙和别的动物生的儿子,虽然长得像龙,但其实不是龙啊……

    青旅涛哥手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旅读书《山海经》20 | 龙故事之龙生九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iw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