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恰恰好sir的第8篇文章,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感谢关注)
——那些你以为坚固,持久,理所应当的亲密关系,往往也会给你带来无处躲藏的最高级伤害。
一、亲密关系问题,你中枪了吗?
我最深爱的人,伤我却是最深,进退我无权选择。
——《最爱的人伤我最深》张雨生
父母,孩子,爱人,朋友,毋庸置疑都是我们视若珍宝的至亲之人,可往往就是在我们对这个世界抱以最大的善意、宽容与忍耐的同时,却常常转身给这些至亲之人以致命一击,我相信你一定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下面这些鲜活的场景:
[父母来电,哪怕正在打游戏也假装没看到,或者接起来敷衍几句草草挂断]
[对父母的过度关心或者粗心大意常常恶语相向,之后又暗自后悔]
[无法承受又无从反抗父母控制而受到伤害、沮丧挫败的孩子]
[想要依偎亲近呢喃耳语,又像刺猬一样无法控制自己而刺痛彼此的爱人]
[明明是无话不说好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哥们闺蜜,却莫名地就会感到被对方言语攻击而焦躁烦恼]
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是的,我们不可避免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去找别人身上的问题,或者把责任推给这个不那么友好的世界,少有人认真思考过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到底该如何与最亲密的人相处,才能做到既可以陪伴取暖、支持关怀又不过分控制和干预;既可以理解人也可以被理解;既可以体会到别人的需要,又不至于过分敏感而纠缠于一切琐碎……
上面提到的每一个冲突场景里面,都有一个“你”的真实存在。
所以,也许,我们应该先从认识“自我”开始,寻找自我修复的方法,让亲密关系得以在一个“恰恰好”的状态一直维系下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话题。
二、为什么亲密关系问题如此严重却又不曾察觉?
言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既能带来最强烈的幸福感,也能带来最深的绝望。
——弗洛伊德
很多时候,当人带着想要亲近的期待接近彼此时,伤害就一定会出现。
哺育之恩没齿难忘的父母,在你长大后再想亲近你,你却表面顺从内心抗拒,而你的下一代跟你的关系常常也不过如此;
历尽万难终成眷属的爱人,生活久了都会为了那些琐事吵得天翻地覆甚至动辄离婚;
一起爬沟过坎绝对信任的知心朋友,有时简直令人无法容忍,不可理喻。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零伤害的接近方式?
完美无间的亲情,情比金坚的友情、白头偕老的爱情,在哪里?
其实,在一切人与人的相处中,完美二字都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奢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漂浮的孤岛,远看是郁郁葱葱的美好,只有在慢慢靠近时,才看清彼此岛上的嶙峋怪石,干枯的树枝,甚至凶猛的野兽。但我们都在努力漂向彼此,越来越近的同时,不仅展露更多真实的自己,也看见更多真实的别人。也就是说,这个更全面的自己,除了美好,还会有一些不被人接受的“阴暗面”,一些你平常不会轻易展露在人前的特质。
我们内心深处都深藏着许多意识不到,却越靠近越渴求的东西:
关于爱、信任与安全感的需要;
对他人无法表达却流连于心的期盼;
假装无所谓其实朝思暮想的要求。
这些需要、期盼、要求就如同藏在心里的刺,一旦你选择敞开胸怀去接纳,就会显露出来。
因此,爱人之间会要求对方给与自己独一无二且持续的关注和爱,想要长长久久地占据对方心里那个最特殊的位置;朋友之间,期盼对方以自己对待对方同样的方式来对自己,肝胆相照永不相负;家人之间,父母想要孩子永远是孩子,懂事乖巧,不离膝下……
这些期盼和愿望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但在一段关系中,这些愿望的表达却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
当这些热切的期待成为你与他人之间的倒刺,关系中的双方就会面临令人头疼的选择难题:
我们是该忽视自己和对方的愿望,保持距离;还是要走进彼此,但互相伤害遍体鳞伤呢?
解决人际关系的最好办法是沟通,但沟通并不简单,很难做好,甚至是不够的。
因为两个人沟通时,其实是六个人在对话,你以为的你,真实的你,对方心目中的你,他以为的他,真实的他,你心目中的他。所以,想在如此复杂的角色关系中通过沟通解决问题,是有一点异想天开的。现实中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无法以“我想和你好好谈谈”来解决,所以我们选择掩埋情绪、逃避问题,给自己喂下“时间是良药”的安慰剂,然后战战兢兢的期待着“楼上的另一只鞋”不要掉下来。
解决方法说起来也许很简单——停下来,找找自己身上的潜在能量。
与其反复纠缠于无解的困境,不如重新将注意力转回自己身上,体会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体会自己在眼下的情况中能有什么力所能及可以做到的事。
多年的养育、陪伴与信任,早已让你跟父母密不可分;
真诚的关怀、友好的分享和坦诚,吸引了你的朋友伴你左右;
一心一意、平等包容和牵挂惦记,构成了你和爱人的感情。
我们所拥有的亲密关系,究其根因,能得到他们,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那些优良品质和曾经的努力。
所以,事实上,你已经拥有了应对复杂人际伤害的全部能力和力量,只是要解决在自我认知部分到底出现了什么困难,那个“真实的自我”是被卡在了什么地方。
三、如何走出亲密关系问题的困局
1.关注自我需要
“我爸没上过大学,所以当然啦,我就必须要去上大学。这很重要。大学毕业后我给他打电话,爸,我现在该干嘛。找个工作。嗯,那我就找个工作。工作之后我又给他打电话,爸,现在呢,我干嘛。我也不知道,结个婚吧”
——《搏击俱乐部》
自我需要就是我们内心对于周围人和事的期待与看法,我希望生活给予我什么,我希望周围的人怎么待我,我希望从和他人的关系中得到什么。
一个对生活和他人没有期待的人,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更谈不上组织或融入让自己感到温暖安全的群体。
自我需要就像是启动我们每个人那座孤独浮岛的动力,只有当我们能体会到自己的真实需要,我们才会开始寻找生活的意义,尝试探索前行,尝试和更多孤岛进行连接,满足自己的需要,建立并享受更好的人际关系。
有一种概念说“恨”的力量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毁灭性的,一种是期待性的。我们恨一个人就要毁灭他,这种恨在现实中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既不健康也不合法。更重要的是第二种力量,那是一种不甘心却又以为自己无能为力的状态,只有当我们对一件事有所期待、有所盼望的时候我们才会产生对现状和自身的恨,才会失望,才会愤怒。对于这一种恨,大部分时间我们是选择回避的,人们害怕自己的力量,会无意识地屏蔽掉心里的这一种恨,但同时也屏蔽掉了自己内心对于事情本身充满期待的能力。只有打开这个玻璃罩,把这个能力重新找回来,对生活对自己都有了期待和热情的能力,就像是掌握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盘,自己做回自己的主人。
所以,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基于真实的自我需要并能够不断地滋养它成长。面对同事、朋友、爱人,有基于自我成长需要的利益交换并不丢人,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交流。缺乏对于自我需求关注的人际关系,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相处。人际关系的根本还是“人”,缺乏人味的关系难以长久。
2.认识自我形象
这里说的自我形象和颜值无关,而是你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评价,一份自己写给自己最诚实的评估,包括自信、内在安全感、独立自尊价值体系等一切和自己有关的看法。
自我形象的形成主要基于现实中的个人形象和能力,但也并非完全一致,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个人心智与外在能力由于外力作用而出现成长性的不同步。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业绩出色、幽默风趣的上司,内心可能是一个缺乏安全感容易受伤的小男孩;一个特别乖巧可爱活泼喜人的女孩,内心可能极度不自信。
人人都说你是这样的人,可你自己知道,在心里你根本不是。所以你面对特别夸奖时常常感到坐立不安,担心有一天别人会看清楚你的自我形象并从此不再欣赏你。
造成这种自我形象成长卡顿的原因往往与当下的人和事无关,而在于我们小时候都会经历过的成长创伤。
世上没有完美父母可以让孩子从生到死一世周全,挫折和伤害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创伤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重大精神创伤,也就是恶性事件,比如地震、车祸、亲人离世、父母离婚等等。它们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会直接对当事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造成巨大影响。另外一种是微小精神创伤,它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让人感到难过无助,沮丧抑郁,但当时尚能忍受不会爆发的微小创伤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小精神创伤对人造成的伤害更大。
所以,找到造成自我形象与外在不同步的创伤点,弄清楚造成创伤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去刻意修复,才会让你的自我形象与外在逐步匹配,你的自我评价体系才会更加健全。此外,在好的人际关系中,你的自我形象与关系的另一方应是相对平等的,不平等的自我形象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畸形发展,最终一定会以一方的爆发或崩溃结束,只有平等才能避免卑躬屈膝或盛气凌人,实现真实、平和的互动。比如,从心底认可父母和自己一样有看法、有缺陷,但是是可以一起讨论的人;认识自己的爱人,承认ta有着与自己同样的重要性,重视其需求和感受。
3.关注自我情绪
那些不曾被表达的情绪并不会死去,他们被活埋入土,注定在未来某天以更丑陋的面目爬出来。
——弗洛伊德
为什么那个相恋多年、曾经甜蜜温柔的爱人会突然口出恶言,毫不顾忌我的感受,把我伤的体无完肤?
真的是“相爱容易相守难,人生若只如初见”吗?
然而,也许我们错怪了时间,时间并不是扼杀如初见般美好的那把刀,只是因为随着双方的彼此靠近了解深入,开始展现更多真实的自我,我们也一点点袒露着真实的自我需求,同时也在对方身上倾注更多期待,甚至是自己之前隐藏很深的期待。
因此,不是时间的拉扯让两个人的关系产生裂隙,而是随着关系的加深,我们应用于解决爱情问题的力量发生了变化。
当我们不能再共同调动起从前那些可以用对问题的能力,比如耐心、包容、信心、理解和陪伴等等,那些本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更谈不上解决。于是它们就会以人际伤害的形式出现,所以出现争吵、冷漠、甚至暴力都不意外。
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展现真实的自我和情绪。
真实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真实坦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承认自己的界限。能否真实展现自己的“能与不能”,决定着你的人际关系质量。
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支持,得到轻松和释放,而不是另一个需要你隐藏自我的地方。
最后,我希望你能意识到,来自于至亲之人的“伤害”并不是关系的退化,我们也并不是只有痛苦、逃避这一条路可走。
化解一切的关键,都在于你自己。
如果你也遇到了文中提及的人际关系问题却又茫然失措,欢迎分享扩散,转载无需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