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真棒”真能让孩子越变越好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赞扬教育开始流行,现在的家长为鼓励孩子,动不动就伸出大拇指夸赞孩子“你真棒”。

有一次我带孩子与他的小伙伴玩,孩子只做了个他经常会去做的事情――自己去拿了个玩具跑到妈妈身边来玩,这位妈妈就为她的孩子点赞了“宝宝真棒”,在她眼里,孩子自己去拿玩具玩,没请她代劳,就当得起这个“真棒”。
但孩子真的理解妈妈这句“真棒”指的是什么吗?况且在我看来,两三岁的孩子自己会去拿玩具玩,本身就是“分内”之事,如果会走会跑了,都不会根据自己基本愿望的驱使去拿玩具,那他会是一个什么小孩?
或许是我们小时候很少听到父母这样刻意的赞美,又亦或我童年时期会把这种低能的赞美看成是一种对我的侮辱,我并不喜欢这种名不副实的赞美。所以我很少在这些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对其进行赞美。
但后来,我从众多育儿文章中了解到,赞扬可以培养孩子积极性,会鼓励他向好的方向发展,我才明白这是一种教育策略。因为基于有些专家言论,经常赞扬孩子会培养出更积极向上、优秀的的孩子,结果,我也忙不迭的实验,最后却发现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
比如,有一次,孩子兴趣来了,把自己的小衣服学着叠得整整齐齐放进自己的小箱子里,我就当着亲戚的面表扬了她。可事后,她等亲戚走后,故意把衣服弄乱,还气鼓鼓地生起了我的气。

别人都说小孩子喜欢表扬,为什么到了我们孩子的身上,却不是这样的呢?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我每次作业得优,老师都拿着我的本子在全班表扬,我想,这些题目都不是老师你在黑板上反反复复讲过的吗?做对又有什么稀奇,难道你还以为我是傻子吗?如果做对老是让你挑出来说,那我以后不做对就不完了吗?
其实,我觉得小孩子都不喜欢别人对他评头论足的,他们做什么都是凭着一种直觉,是自己高兴那么做才去那么做的。但是在大人的眼里,有些行为分成了好的,有些行为分成了坏的。过去的家长专拣自己认为坏的去说,现在学了点教育知识的人知道批评会伤害孩子,就会专拣好的去赞扬孩子,去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希望他们正向成长。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盲目喜欢赞扬,敷衍的赞扬、不配得感的赞扬,或夸大的赞扬都会让孩子反感。

二、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才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其实,我在《非暴力沟通》中看到一句话觉得非常受用,这句话就是: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想一下,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真的是除了不带评论的观察,简直没有其它,这句话简直太睿智了。
而这句话特别是针对还是璞玉的孩子来说,更是珍贵了。孩子在还没有是非观念的时候,完全是凭着感觉去做事的时候,因为自己力量弱小,不是为了是非对错去做的事,往往都会被动地接受家长的评判,实在是一件残酷的事。
特别是现在,家里孩子少,家里的大人完把自己的眼光放在孩孑身上,孩子的一举一动就像是舞台上的真人秀表演者,随时等待家长的评头论足。
家长们恨不得用个放大镜来放大孩子的一举一动,用慢镜头分析孩子行为的瑕疵,一点儿让他们不满意他们就会觉得没面子,如果在外头能压别人家孩子一头,就高兴得手舞足蹈。
家长俨然成了孩子的核心CPU,孩子本身似乎只成了一个可供陈列的外设。这种绑架随处可见,14岁男孩学校不听话被叫家长,母亲过来二话不说就扇巴掌,还不许孩子反抗,这哪里是把孩子当人看?难道一个人被冒犯他就不能保护自己吗?难道做错事了就得被自己最亲爱的人这样剥夺自尊吗?这位母亲也不想想,如果自己被这样对待了又当如何?!孩子跳楼,这位母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人前过分的批评和赞扬孩子,都是对孩子的伤害。前两年网上流行的一封优秀的孩子成年后与父母的绝交信,我们就可以发现端倪。据他的父母说,对他的教育从没采取高压手段,他们总是以他为傲,何曾伤害过他?他的父母始终也想不通自己这么多年来引以为傲的优秀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说实话,我过去也有点想不通,谁不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骄傲啊?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谁愿意一直做父母身上那块光闪闪的奖牌让他们到处展览,而不是做个自得其乐的自己?如果自己的成绩不是自己的,只是父母身上的勋章,那他们凭什么要努力。如果连努力都成为一种耻辱,他又怎么不能恨他的父母?毕竟他并不想把自己弄糟啊。

我这几天看从事基础教育、专门培训老师的王普华所著的《回应:培训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发现这样一段话,非常有感触,书中写道:
最好的倾听方式是看到即可,不做任何评价,不论表扬还是批评。研究发现,如果老师当众批评孩子,会伤害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如果老师当众表扬了一个孩子,则伤害了其他孩子。
在这里,最关键的是“当众”,当众评价一个人和背后评价一个人,都是不当的行为,虽然他还是个孩子。不要以为孩子没有自尊,不要以为孩子就不会面临融入集体的困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能做的只是不动声色的引导,绝不能以盲目的赞扬或批评就以为可以定下孩子的乾坤。
因为任何人都有逆反心理,你说我好,我就偏要做坏事来证明你说的不对,你说我坏,我偏要学好令你刮目相看。这种逆反心理在身心高速发育、性情还不稳定的青春期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亲爱的家长们,别用你的赞扬毁了你的孩子。
而对一些心性天生比较软弱的孩子,你评论他坏,则有可能招致自我应验预言实现,你评论他好,他则有可能虚荣心膨胀,一味用讨好和虚假来追求这份荣耀。
三、赞扬或批评都是对教育的谬误,它们只是教育的辅助形式
我在多篇教育的文章中都提到了一个“中”字,足见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我以前不懂,以为“中”就是不为,就是和稀泥,但经过了种种惨痛的经历和失败的经验之后,我明白只有“中”才能亘古不变的真理。西方的那些实用术不过是跳梁小丑,在一个方面深挖而渐渐偏离了这个“中”,也许带来的结果是人类的万劫不复。

经过一些个人的实验、测试,然后发现的人性规律,只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但一条被发现的规律并不能足以指导我们的整个人生。强调个性发展的西方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赞扬对教育有用,但在赞扬教育发达的今天,他们也愈来愈发现赞扬教育的副作用。
那有些人也许会问:赞扬教育开始提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有效?
因为当时人们信奉的都是教育是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大多采用的是批评教育。显然,就其“中”来看,完全的批评教育也是不合适的。当时赞扬教育的出现,很有效地治愈了批评教育的弊端,然而等这一左倾过去,右倾的弊端又开始显现了。
其实,教育的真理就在于“中”,也就是不为。而“不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时时关注着,让他不要偏离中心太远。这就像现在工厂,机器自动运作生产,不需要几百个工人在那里忙前忙后,一个人可以看几台机。看机的人却在上班的时候不能一刻松懈,随时发现机器故障和生产问题,及时干预解决,让生产顺利进行。
教育者的职责就跟看机的师傅一样,不需要啥事亲力亲为,也不需要过多干涉,只需要在出现点小问题的时候及时引导,让其回归正轨,用自己的内在驱动继续运作。不然,如果看机者硬要不顾机器的自劲运作模式强行干预,也许就会导致自己工伤或工厂停工,那都是公司严重的后果。但教育者面对的是人不是高速运转的机器,结果也许不会像工厂一样显性,但害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被教育们人会对教育做出反应,并不会向机器一样对看管他的人完全无感,只凭惯性运作,他们会凭着自己的反应渐渐长大成人,不过成长的路程将会艰难许多。

赞扬和批评虽不是教育的中心,但在教育中赞扬和批评也不可少,要适当运用。赞扬过多,就会导致孩子心灵脆弱,听到一点不好的话或面对一点不好的情况,就选择逃避或轻生,而批评过多,会引发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仇恨,既不能与自己好好相处,也不能与他人好好相处。
教育的权柄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我们要执其中,使用为所不为的无为而治。父母要配合老师,做好教育的基础工作。老师追求的无非是一种个人成就的满足,而教育成功,父母收获的将是一个崭新的孩子,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无穷的安慰与幸福。
忘了评价孩子,你才存在,而不仅仅是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