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主要是消化功能。西医把脾胃肠叫消化系统。中医认为脾胃绝不是消化那么简单。脾胃相当汽车的发动机,如果发动机出问题了,短期看可能没问题,只是发动机本身的问题。但日久的话,尤其程度严重的时候,就可能影响到全身。
有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的朋友都听说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说得是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运输,从而滋养全身。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事实上,由于现在人饮食和作息上的问题,很多朋友出现了脾胃虚的症状,只不过有轻有重,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自己的脾胃已经虚了。
脾主肌肉暴瘦最容易伤脾胃
韩国明星裴勇俊为了拍写真集,一年内暴瘦20斤,最后得了败血症。这种饮食失度,劳逸失度,短期内生活规律打乱了,导致脾气俱虚。
脾胃虚百病生,脾胃损伤阻碍气血生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出问题了,就会通过气血这个途径最后影响到全身。从脾胃开始,接着到心肾,然后接着到全身,这是名医张仲景通常认识治病规律。
张仲景认为身体亏虚从脾胃开始,再一步步影响到肾影响到肝影响到心。在治疗其他病的时候经常也是从脾胃开始治疗。
脾属于运化的脏器,食物进去以后,主要靠脾的这种运化作用,把大块的食物分解成非常小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够吸收利用。脾阳虚导致食物运化无力,如果淤在哪儿,哪里还会发热,表现出上热下寒症。严重者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口臭失眠腹泻。
脾胃虚不虚,看脸就知道!
其实脾虚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在你的“脸上”。我这么说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明白,但实际上您一照镜子就懂了——脾虚的人脸色都不正,比较常见的是发黄。
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所以古代医论著作《医原》上讲到:“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是非常有道理的。
脾一旦有毛病,身体就不能实现这种转化,人吃进去的饭、喝进去的水,不能正常运化,无法供给五脏六腑营养,结果是什么?人体的血液减少了,脸色就由白变黄了。
所以我们中医看一个人的脾好不好,先看脸色,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脸色发黄,且不太明亮,不太润泽,脸上肉松弛,基本就能判断这个人脾虚。
如果伴有精力差、易困倦、食欲减退、消瘦或虚胖、大便溏稀、纳少腹胀、面目浮肿等情况,一定是脾虚无疑。
脾胃虚不虚,看嘴就知道!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食谷水,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所以脾脏虚不虚要多看看嘴和口。
1、从口看脾虚:
脾开窍于口,所以人的胃口和脾息息相关,而且在中医理论口与脾的功能和是统一协调的。所以脾的功能可以从口反应出来。脾气强则食欲旺盛,想吃东西。
在《灵枢·脉度》中提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所以脾虚则无味,脾热则会出现口中甘甜,脾气失调才会出现口腻。口苦等现象。脾气充足才能够知道辨别五谷的味道。
所以,脾虚不虚从口能分辨出来,如果口中出现异味,多为脾失调造成。
2、从唇四白看脾:
脾其华在唇四白,首先,我们要知道四白是什么地方。唇四白中的四不是指数字,而是指四方的意思。白,因为正常嘴周围的皮肤是白色的。所以唇四白指的是嘴巴周围的皮肤。
a.唇肿:
在《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胃中有火则上行于唇,胃有火,则脾必受灼。所以,唇肿也是脾胃出现问题了。
b.生疮:
脾失去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佳,湿阻中焦,导致口角生疮。这是典型的脾虚湿阻的表现。而反复的口角生疮,则是因为脾胃阴虚造成,而且疮多发于唇部、舌头、口腔两侧和上颚。
c.唇炎:
嘴唇总是脱皮,干裂。这是由于脾胃积热上冲,而外受风邪侵袭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秋季我们的嘴唇总是干痛。
d.嘴唇无光:
脾气足则唇色红润有光泽,弹性好。而当口唇淡白无光则表示脾虚气亏。
e.嘴边黑:
唇四白,也就是嘴边,嘴边黑是典型的脾虚湿盛的表现,脾虚导致身体怠倦,湿气入侵厉害。
3、从其他方面看脾虚
a.呕吐:
脾虚导致胃纳不佳,食物难以克化,脘腹胀满,胃气体上逆,导致呕吐。所以,当出现饮食稍微不注意就呕吐,病情经常消化不良多数为脾虚造成。
b.多口水:
我们经常发现小孩子会流口水,但是不是所有小孩都有这种症状。这是由于脾气不足,不能够很好的布散津液,导致口水多向外流。所以发现你的孩子经常流口水,如果没有在出牙期,可能是脾虚,脾气不足造成。
c.胖舌头:
胖舌头是夏季脾胃虚弱,导致体内湿气太重的典型表现。这种情况,多是由于饮食造成,饮食主要太冷、太杂和食物不健康。当然还和居住环境太湿造成。
脾虚还会怎么样
1、脾虚会肥胖:
现在不管是男人、女人都在追求好身材,想瘦一点,因为瘦一些会更美,瘦一些会更健康。但是很多很会出现越减越肥,而且刚到夏季还没开始减肥就发胖了,这些其实都是脾虚造的。首先,脾虚导致运化能力下降,代谢困难,食物的能力过多的积存在体内出现肥胖。肥胖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脏负担,人会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虚导致肌肉松软不再紧致,肺部就会出现“游泳圈”,突然发现自己肚子上揉越来越多也是脾虚的一种表现。
2、脾虚会“手无缚鸡之力”:
脾虚不仅仅会导致肥胖,也会有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这些人往往因为脾虚导致食物无法运化,出现体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虚,面色蜡黄或苍白。往往这一类人不能负重,抵抗力差,因其他疾病导致死亡。
3、脾虚怕冷又怕热:
中医中的虚分为阳虚和阴虚,阳虚则怕冷,阴虚则怕热。脾虚会导致气阴双虚,出现冬季即使是生病也还是手脚发热,喜冷。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处于低血压状态,每天精神不足,浑浑噩噩。
4、脾虚拉肚子、月经量多:
拉肚子是脾虚最典型的的症状,主要由于脾阳虚,造成食物无法运化,湿气入侵,大便溏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统血,导致血液不安正常的血管运行,出现慢性出血,月经量过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虚症状。
5、没有脾脏会怎么样:
脾是最大的免疫系统,但是因为脾脏很娇弱容易受损。往往很多疾病和外伤会导致脾脏被割除。多数人认为脾脏不是人体主要脏器,不会有太多影响,但是存在必合理,如果失去脾脏必然会导致很多免疫问题。免疫系统肯定回不到原来的水平,人也会容易生病,癌症细胞容易入侵,失去脾脏多数会早早衰亡。
采用现代高科技萃取技术,古方新制而出的“菩提康”多醣体能量素,能够健脾养胃,从而全面提升人体免疫力。
护脾胃的一些建议
1、盛怒之下不宜进食
因为精神处于激惹状态,肝气横逆而胃气不和,使神经、血管、肌肉,特别是食道呈现异常反应。需要短暂的松弛过程,否则会引起噎呛或呕逆。
2、悲伤泪下之时,不宜立即进食
情绪失控,损及心脾。脾为抑郁之气所克,不能为胃行其气,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常常出现胁痛、背痛、口苦、咽干、舌燥。
3、疲劳过度之际不宜立即进食和饮水
因为脾主肌肉和四末,过于疲劳损及脾胃之气,即损伤中气。经机体自行调整,待呼吸调匀,心跳正常,汗止,趋于平静,肌肉松缓下来,然后进食,倍感胃口大开而得味,有益健康和长寿。
4、饭后不宜立即入睡
食物进入胃腔,需要胃气腐化。胃气受纳还要借助全身肌肉而排空,增进消化功能。常见幼儿就餐时,未待放下筷子而欲入睡,即所谓食困,成年人也有此习惯,均应视为食癖。此外食后也不宜作剧烈运动,如长跑等,皆易损及胃气乃致胃下垂。
5、孕妇不宜贪食
妇女妊娠四个月以后,应注意以所需热量为尺度,不宜过多贪食,否则可造成胃胀,影响胃气的功能,也能使胃体下移压迫胞宫,不利于胎儿正常发育。
6、产妇不宜暴饮暴食
由于分娩损及气血,致元气不足,胃气为之虚弱,若过分摄取食物损害脾胃,易致脾虚作泄,经久不愈。东北民间习俗:妇女分娩期以煮鸡蛋为主食,意欲补充营养,孰知蛋白加热不易消化,并由于产期食谱单调不加考究,往往出现乏乳,乳母过胖或过瘦,经久难以恢复原来体形。
7、大病愈后(特别是高热退后的一周内),禁止暴饮暴食
病久(高热)损及阴津,耗伤气血,胃气不足,脾阴素虚,有待气机调匀。一旦暴食伤及胃气,屡有食后而暴亡者,无法抢救。
8、高粱厚味,不宜奢嗜
特别是动物脂肪,当食之有度,以免身体肥胖。宜以蔬菜为先,多食豆类制品。须知胖乃湿热所积,湿盛生痰,痰阻脉络,易致心脑血管疾病。
9、过食辛辣,易伤脾胃
过食辛辣常见胃脘灼热、口疮舌裂、大便秘结、血压升高、皮肤瘙痒等。
10、饮食不节,习以为常
素伤脾胃之气,每每出现肢体沉重、足软无力、牙齿早落、皮肤粗糙、面生老斑、脱发、性功能减退或早衰。
11、甜食不宜多食
甜伤脾,苦伤胃。按一般摄取食物含糖量足以维持正常需要,多食糖制食品,易致食欲不振、消化失常、小儿龋齿等。
12、品茗为习,益脑健神,有益消化
古人习惯饮热茶,但易刺激食道而生炎变,也不宜过饮凉茶而伤脾胃,温茶而饮有益健康。
13、冷饮
民族习惯不同,西方人习冷饮,矿泉水加冰块,饮之津津乐道。唯有汉族清晨饮冷,每致胃脘寒痛或剧痛,亦可见胃穿孔。
14、酗酒成癖
酗酒引起诸多疾病。如对肝脏的损害、神经刺激、胃脘痛、嗜睡等,影响工作,损及寿命。
脾胃虚怎么办?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要站着或边走边吃,吃饭时不要讨论或争吵,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
揉鼻头。每次揉鼻头20分钟左右,能改善胃胀气等症状。
艾灸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坚持艾灸,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膝眼直下3寸处)、胫骨边缘。主治:胃痛、腰痛、腹痛、痢疾、便秘、头痛眩晕、下肢瘫痪、半身不遂、颈膝酸痛、消化系统疾病。
揉肚脐(艾灸效果会更好!):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再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吃对食物。春季多吃一些甘味食物滋补脾胃,首推大枣和山药。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养脾胃的作用。容易便秘者减少久坐,多吃绿叶蔬菜,膳食纤维多的食物。
饭后慢慢走。中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饭后散步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饭后10分钟再进行,若吃得过饱则需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并且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最好饭吃七分饱(尤其是晚饭),这样养生效果最好!
按太白穴。找2颗芸豆(反正稍微大一点儿的豆子),用创可贴粘在太白穴的位置,看电视的时候一只脚踢另外一只脚的豆子,交替着踢。睡觉前拿下来,扔掉。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
很多朋友都存在脾虚的症状,比如:
夜里睡觉老是流口水(这叫脾不摄津,就是脾不能收摄这些津液,它自己流出来了);
舌头两边有齿痕;
吃完东西不一会儿就腹胀,消化不良;
手脚冰凉,血液循环不到末梢;
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不能收摄;
因气血上不到头部而头晕,等等。
这些症状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尽管脾的症状有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因为它是原穴,是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的。揉太白穴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内侧多硌它,这样健脾的效果才好。
另外,按揉太白穴还可以调节血糖,治糖尿病。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资料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投稿信箱:2534226524@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小康
关注该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