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 本书作者是德国作家罗尔夫·多贝里,主要是列出了我们经常犯却可能并不自知的一些思维上的错误,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犯错机会。
- 行动基于思维与认知,若缺乏认知,行动的落实自然会显得异常困难。故唯有清醒思考,方能明智行动。
接下来就从几个方面谈一谈经常犯的一些思维上的错误
幸存偏误
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我们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我们,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
这个主要体现在我们会系统性高估我们成功的概率,因为股票指数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像新闻报道不会报道所有的音乐家一样。同时我们也应该用清醒的认知去怀疑哪些畅销图书和成功教练,因为失败者是不会著书立作,也不会去演讲他们的失败。
纠缠于沉没成本
不要纠缠于沉没成本的这个认知已经在挺久之前就反复被灌输,之前认知中的那一句话叫做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我觉得倒还是挺正确的。而作者解释了为什么纠结的原因-人类是想努力表现的坚韧,坚韧是一个可靠可信的信号,而中断或者放弃则是制造了矛盾,我们是害怕矛盾,继续去执行之前的无意义的选择是在推迟这一矛盾疼痛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显得更坚韧。
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以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信息,让他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
这句话太难懂了,其实意思就是我们总会基于我们已经相信的观点,过滤掉与我们观点相矛盾的信息去选择性的看待世界。人们总是习惯先将一件事情的性质确认下来,然后再去寻找能支撑自己观点的现象和论点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比如:很多人都听说过“冥想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然后聪明的作者就会用大量的例子去证明这一理论。而没有人会去寻找那些未冥想而幸福的人和虽冥想却不幸福的人的例子。因为这样做,这种图书就没人去买了呀。
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法是我们要写下自己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节食等等,然后我们要去寻找的是反驳的证据,去干掉我们的心爱的理论,这个真的是特别难的一件事,但是可能可以让我们用更加丰富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相信的事情。
司机的知识
1918年普朗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在德国做巡回报告,演讲的内容都是新的量子力学,在这个过程中,司机对他报告的内容也烂熟于心。有一天,司机跟普朗克建议:“教授,你每天都演讲同样的内容,一定很无聊吧,慕尼黑的报告我来代你讲吧,你坐在最前排,戴上我的司机帽,我们来换换花样。普朗克觉得好玩就同意了。于是司机就为一群专家级的听众作了一番有关量子力学的长篇报告。之后,有一位物理学教授举手提问,司机不会回答呀,那怎么办呢?还好司机比较聪明,于是说:“真没想到,居然会有人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请我的司机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查理·芒格认为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真知识,就是投入大量时间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另一种是司机知识,就是装着好像知道,其实只是简单的模仿表演而已,他们传播的知识是空洞的。
在当下我们遇见的形形色色的知识,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清楚真知识和司机的知识了,作者给出的分辨这两者的结论是有个明确的信号,就是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而从“司机们”那儿,你别的什么话都能听到,就是听不到这一句。
我理解的意思其实是真正有知识的人会能够认知到自己的知识边界,对于自己不清楚的事情,都是不会妄自评价,会谦虚的讲出不知道。
控制错觉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东西的倾向
比如在赌场里,当人们想要大数字,大多数人会尽可能使劲地掷色子,而当人们希望得到一个小数字的时候,会尽可能掷的温柔。
还举了另一个荒谬的例子,每天上午快9点时,一个头戴红黑色帽子的男人就会在一座广场上,疯狂的将帽子挥来挥去。5分钟后他又消失了。有一天一个警察走到他面前:“你到底在做什么?” “我在驱赶长颈鹿。” “这儿没有长颈鹿。” “没错,这是因为我干活干的好。”
这一篇结尾的一句话是我应该警醒的。
你实际能控制的很可能比你以为能控制的要少的多,因此,请将你的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够影响的少量的东西--坚定不移的只关注最重要的哪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公地悲剧
凡是好处归个人而成本由集体承担的地方,都潜伏着公地悲剧:二氧化碳的排放无度、乱砍伐树木等等。
有两种解决方法:将公地私有化或者加强管理。对于无法私有化的东西,如臭氧层、海洋、卫星运行轨道等就必须只能加强管理。
结果偏误
我们倾向于用结果去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做决定的过程。
这个和上周阅读过的《对赌》中讲到的观点相类似,我们看决策质量的好坏,是要用当时做决定的思路和选择的概率的反思复盘来做判断,要将我们整体看做是一套运行良好的系统,看待决策质量是过程导向的,我们要尽可能的忽略结果,因为每一种可能都会出现,再结合上文说到的控制错觉,我们实际能够控制的比我们以为能控制的要少的多,因此应该把精力放在最应该放到的点上。如果是因为我们的理性判断加上偶然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失败,那下次仍然也要做和上次一样的选择。
禀赋效应
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加有价值。
这句话也挺难懂的,用作者另一句话解释是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愿意为他支付的钱。让我们放弃比让我们囤积要难得多。禀赋效应会神化我们已经拥有的财产,甚至是可能拥有的财产,所以可能会导致“赢家的诅咒”:拍卖的赢家很可能反而是经济上的输家,因为出价过高。
赌徒谬误
人们相信命运具有一种平衡的力量,这就是常说的赌徒谬误。但是独立事件不存在平衡的力量。一只球可以持续的落在黑色上,无论它之前已经落了多少次。我其实一直是有点疑惑这个和均值回归是不是相悖的,现在有点想明白了,赌徒谬误中描述的是我们面对一次一次的独立事件要做决策的时候,不能抱有均值回归的想法,只有在时间足够长的统计过程中,才会出现概率,才会最终恢复到均值。
行动偏误
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中,行动比思考价值要大得多,快速的反应往往有利于生存,比如你在森林里看到一头老虎,你是否会停下来思考它有无看到你或者你能不能跑得过它?你的第一选择肯定是跑。这种自然的反应形成了这种思维定式,做了必然比不做要好。而现在我们的世界与过去不同,与行动相比,今天的世界奖励深刻的思考。
如果花时间等待让你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你得不到荣誉,得不到勋章。相反,如果你表现果断、行动敏捷,形式好转了(哪怕纯属偶然),那么你就大有机会受到祝贺或成为年度最佳员工。而社会更喜欢下意识的行动,而不是有意义的等待。
这个和之前改变的一个思维有点冲突,之前会因为纠结拖延而不开始有所行动,有一种说法叫做即使是一个烂开始,我们也要开始做,一旦开始才能有一些收获。再联系到这一条,我认为可能更多的是要提醒自己哪怕已经开始,也要多做有意义的思考,来随时修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