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变成一粒金子,所以选择了沉默,因为 “沉默是金” 。话虽有点冷,但想法却不是天马行空。
一位朋友发来微信,满口质问的语气,你干嘛屏蔽我?我没有屏蔽任何人,只是关闭了朋友圈。她问,为什么?让别人知道你每天的生活不是很好吗?
可是,我为什么要暴露我的生活,赤裸裸的向众人展示自己。喜欢我的人不需要靠朋友圈来维系,毫不相干的人就更不谈不上。生活总有不如意,如果有了负面情绪,跑到朋友圈哀转叹息,问题也并不会因此而解决。
停用两个月,我发现不刷朋友圈、不玩微博,自己依然可以活下来,思想更独立地存在着。
以前,每天打开微信,挂在 “我” 头上的小红点,老是不断地提醒我去戳它。估算了一下,频繁的时候,按照一天 50 次,每次 2 分钟计算,每天需要花费 1 小时 40 分钟,接近 2 个小时。
这个碎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烤一个香浓诱人的蛋糕,如果转换成阅读效率,一本书大概可以翻 100 多页。
刚开始,怕与身边朋友 “脱节”,试着每个礼拜打开一次。后来,我发现每个人都在朋友圈卖力地扮演自己,定义自己。其实,展现出来的生活都是一成不变、循环反复的。特别是节假日、热播剧的频繁刷屏,让我更想快速逃离。
不可否认,人类与社会的不断迭代,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如今,初次相识,“加个微信吧” 取代了 “留个电话吧” 。
两分钟快速浏览一下对方朋友圈,第一印象便在心里成形,朋友圈逐渐在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对不熟悉的人,最初的认知,来源于此。
正因如此,发送朋友圈时,大家尽心竭力地美颜别人眼中的自己。语言字斟句酌,表达的思想要彰显内涵;图片精挑细选,呈现的生活要突显逼格。网络上的一切都在试图“教导”我们,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工作、学习、恋爱。
然而,我们不会因为看了一张图片、一段文字、一篇文章立马变得睿智。我们把 24 小时放不下的手机,变成了“最亲密的爱人”,我们完全沉浸其中,被它控制,被浮躁的杂质影响,变得缺乏思考。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现在,时间推着我们往前走,我们忙碌却不知缘由。 生活的节奏越快,越应该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
最近越来越想念墨香,怀念书信时代。也许有天,我会重启朋友圈,不过截至目前,我觉得这样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