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日谈 36期
本章为《论语》:公冶长篇第10章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①。于予与何诛②?"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①朽(wū):.同“圬”,指涂饰,粉刷。
②与(yú):语气词。诛:意为责备、批评。
【翻译】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解读】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心中所想,就立马行动,成就未来,就要做到知行合一。建功立业,更需要做人要诚实,嘴上说什么就要去做什么,做人应当言行一致。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一件,就必须从一开始说到做到。要使人信服你,成就一件事时,就必须行仁,心要诚,做到表里如一。大凡伟人无不如此,曾子说‘’为朋友交而不信乎‘’说的叶是这个道理。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韩信能带领千军万马,是他的人格魅力引领下,做什么时都能言出必行,所以他每每打仗,都能取得胜利。但表里不一的人,失败的人非常多。
言行一致还是言行不一,既能反映出个人的行为处世态度,也能体现出个人的道德修养。言行如一的人,不仅是言出行随,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而且有些时候还会先做再说,有一说一,绝不夸大其词。言行不一的人与言行如一者的表现正好相反,两种人完全是背道而驰,无论怎么走都不会走到一起的。做人言行一致是讲诚信的主要表现,对于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这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比方说,有些人在公司里面,利用上司对自己的信任,就躲到一旁偷懒。等到上司向他要方案的时候,他又推脱自己还没有做好,这就是不诚实的表现。像这种行为,若是偶尔出现一两次还是可以原谅的,但若每次都这样的话,只能说明这个人连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都没有。
说什么就去做什么,这看似简单,若要落实到生活中却殊为不易。我们身边有许多言行不一者,却缺少言行如一者。言行不一有多种表现形式,比方说,有些人平日里“雷声大,雨点小”,为人眼高手低,言多行寡,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看着很好,可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却走了样儿,到了最后甚至早已偏离了初衷。还有一些人在平日里喜欢弄虚作假、阳奉阴违,这种人欺上瞒下、言不由衷几乎成了本能。这种人,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少去履行自己所说过的话。还有一种人,他们的言行完全相悖,完全信奉“厚黑学”。在他们的心里、眼里只有利益,但在表面却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满嘴的仁义道德,而在行动上却是“为人民币服务”。这种人当众是仁者善人,背地里却是社会和国家的蛀虫,他们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却很大。
言行是否一致,是我们观察和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信任的重要标准,在结交朋友或选拔人才时,我们应该寻找言行一致者,抛弃那些言行不一的人。试想,大家若是全都言行不一,这个社会就没有诚信可言,社会秩序就会发生混乱。
我们要成就事业,做好一件事,就必须以诚为本,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网友评论